以下是「觉醒在此刻」5月的第三部分,谈冥想技术、想法、记忆——
完整音频——
主持人:现在进入互动问答的环节,先来看一个文字的问题:一有想法,大脑就把想法当真,劫持大脑,为什么大脑会把想法当真?这在大脑生理学上是一个怎样的过程?问题的目的是想更多看清想法如何影响大脑,为何大脑会把想法当真?
Cico:你看,大脑懒、被动,希望一切都变得很简单,这个想法发现能够满足这个目的,只要想法一来,哎,各种事情都变得简单。
所以,想法当成真的,自然生活能够变得很容易,因为毕竟想法能够指向很多东西、很多事情。这样一个等同的过程,在我们生活的很多领域里面,其实很方便。
我们整个的知识构架,其实也对应着这个等同的过程,想法有它的目的,有它的位置,有它的作用。但问题是,这颗心从此依赖了想法,完全执着于想法,不再去亲自去观察,不再亲自去感受,宁可把想法当成真的,也不去看一看这个想法指向的是真还是假。
所以这样一个问题本身,其实意味着这个想法的世界有如此大的漏洞,各种的想法都会去利用这个漏洞。这个商业世界,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,都在利用这个漏洞,想法是人的智能一部分,人却通过过分的依赖想法,等同、寻求,让这个想法的世界钩织得如此紧密,整个的社会构架也是基于这个想法的构架。
那我们这个大脑在这个环境下生活,从小到大就条件依赖于这些东西,没有觉察到它的问题。所以,这个条件依赖本身也就意味着大脑完全运行在想法里,错把想法当真,那各种问题都来了。
这个在所谓的生理学上是个怎样的过程?Cico不知道,Cico也怀疑是否能够通过所谓的生理学看到这些东西。毕竟这个生理学还是通过这个观察,外在的观察,还是通过想法,想法无法去理解想法的世界。当这颗心能够全然的观察想法的时候,这个生理学也就不再相关。
当这颗心能够看到、理解整个想法构架的时候,那或许这个大脑的生理学才会有更加根本的突破。所以,去如何理解想法对大脑的影响,需要一个人亲自去做,亲自去观察。
观察想法本身,意味着这样一个过程,在向一个人揭示想法是如何影响这个大脑。这颗心变得清晰的时候,或许才可以给任何一个行业带来真正的奇迹,真正的希望。
好,咱们来看下一个问题。
主持人:下面再来看几个简短的文字的问题,关于冥想技术。
我有时候观察到想法、图像后,虽然它们消失了,但总会出现另一个想法说,呀,走神了或者不要走神,这该怎么办?
Cico:那讲话者质疑一下,你真的在观察想法吗?这个观察有没有观察者?“呀,走神了,不要走神”,是谁在说?是那个观察者在说吗?观察想法是不是也得包括这个观察者?
这个观察者是什么呀?这个观察者有ta的经验,有ta的体验,有ta所谓的观察过的东西,那些画面的积累,知识的积累,如果这个观察是通过这个观察者来观察的话,那意味着这个观察它不全面,它是片面的。因为这个观察者没有被观察到,观察者也是各种的想法、各种的画面,被观察的也是想法和画面。
全然的观察想法意味着想法被观察到,而不是部分想法观察到。
所以能否去体会,去看看是否有一个观察者在分析ta,在评判ta:唉呀,我不应该走神。能否看到这样一个观察者在制造声音?能否亲自体会到这个观察者和被观察的东西是一回事儿?
意味着只有观察,没有观察者,只有全然的感受,没有所谓的观察者。
当这颗心在全然观察想法的时候,没有走神这一说,走神意味着大脑从一个关注点,逃到另外一个关注点,那个叫走神。
全然的观察,看到整个想法动态,看到整个的关注点,在自然的切换,它是浑然一体的,完整的。
所以,这个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否观察到这个观察者,否则这个观察者在背后指使这个观察,不是观察。能否去体会——在这一刻去体会——去体会这个观察其实没有任何的言语,只有全然去看到感受到整个想法的移动,但没有任何的解释阐述、评判、正当化、谴责,没有应该是、不应该是。
这个应该是的画面,呀,不应该走神,或者是不应该是的画面,走神了。这些画面的制造者是谁?还是那个观察者,全然的观察没有应该是,没有不应该是。
所以,这个需要每一位朋友亲自去体会,去体会什么是全然的观察,就像去看一棵树一样,看树,可以触摸它,看看这个叶子的这个质地,闻一闻这个叶子的气味,这些都没有言语表达,也没有分析,而是直接触碰真实的东西。
同样,全然的观察想法,实际上就是脱离这个想法所构建的抽象、隔绝。体会这个“我”是幻象,它不在,若此刻这颗心还觉得这个“我”很真实,必然这个观察者依然在。这个观察者只是去观察ta想要去摆脱的想法,想要去理解的东西,而并不是通盘的理解和观察。
那意味着这个想法,这个观察者ta依然在控制,依然在使用小伎俩。
所以,去体会当这个观察者在的时候,这个所谓的观察充满了控制,局部的观察并非完整的观察;完整的观察,意味着这颗心得看到这个观察者看到ta的幻象,ta的虚幻,ta的不切实际,ta在制造问题。
咱们这个问题,就回答到这里,剩下的需要每一位朋友用心的体会去感受,看似很细微,但其实差别非常的明显,但这需要一个人卯足能量,汇聚能量,在这一刻去观察这个外在的东西,那就是想法,整个想法都是外在的。
咱们看下一个问题。
主持人:我们再来看两个和冥想技术有关的问题。
怎么看待做冥想技术的次数?
冥想时如果呼吸比较粗,是否可以观察呼吸的声音呢?
Cico:首先,咱们一起看一看这个问题中的问题,这个次数,为何要纠结于次数?是谁在纠结于这个次数?是这个自我吗?是这个观察者吗?
在纠结,唉呀,“我”一天得观呼吸几次啊?做冥想做几次?能否看到这个是意识的活动?ta把这个冥想技术跟生活分开了。
这个问题就好比于“我”一年得出去旅游几次,好像是一回事。嗯,好像得一年或一个月至少一次。你看,看似这句话内容不一样,但问题都一样。
当这颗心在全然的观察这个生活的时候,什么时候这颗心需要,唉呀,想法很多很乱,关注一下呼吸,调息,调整一下自然的进行,也不纠结“我”这一天得做多少次,因为纠结的是这个“我”,纠结的是这个自我,这个观察者。
这颗心在全然体会的时候,在全然过好每一刻的时候,没有这些纠结,这个技术自然是融会贯通,贯穿于整个生活里面。
比如,刚接完一个电话,大脑很乱,大脑看到,唉,大脑想要去看娱乐节目,这是坑啊,放一边,观呼吸10分钟,20分钟,这颗心在每一刻明智的行动,这些技术自然适得其所。
▸
再看下个问题啊,如果呼吸比较粗,是否可以观呼吸声呢?
你问Cico,你是希望Cico怎么回答你呢?Cico说不可以,那你就不去观察这个呼吸声了?
那Cico说可以,那你就去观察这个呼吸声,那你把Cico当什么了?当你的权威吗?
冥想,观察自己,没有任何的权威,能否看这一点。而是这颗心能否掌握这个观察的技巧。
这个观察什么并不重要,而是能否观察,能否会观察,善于观察,就这个观察本身充满了“技巧”,加引号的“技巧”,而不是观察于什么。
那当我去观察这个呼吸声的时候,该怎么观察呼吸声?这是问题。这是你需要问自己的问题,而不是问“我”能否观察呼吸声啊?
能否看到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差别,无论观察什么,这颗心能否去体会,该如何去观察,咱们整个的内容在探索探讨,最终都是希望这颗心能够“习得”,加引号的“习得”,理解该如何观察自己,这个呼吸声比较粗,我去观察观察,观察这个声音该怎么观察?能否听到这个声音?
听到意味着没有被想法所隔绝,没有被声音所唤醒的想法带跑,意味着这颗心在听这个呼吸声,同时在观察这个呼吸声带来的反应,也就是各种的想法。
当这么做的时候,可能周围的声音这颗心也可以听得到,可能过一会儿这颗心又自主的去关注这个腹部的起伏,或者是鼻孔的微温、凉爽,一切都在自然的切换。
所以,这是观察,这个观察什么就不再重要了,这个“什么”就不再重要了。关键是这颗心能否有这样一个全然观察的品质。
那这么做本身意味着这颗心不能去遵循任何权威,Cico不是你的权威,而是咱们一起探索,一起观察,一起理解,去领会这样一个观察的要点,全然的观察,既有关注点,关注点也会自然的切换。
这个需要你亲自去观察去体会,而不是“我”要卯足了劲,非得去观察某一点,去体会,当这个大脑不再去关注想法的时候,这个大脑在关注什么?它是否一直在关注一点,还是一切在自然的切换,这个亲自去观察。
当你亲自观察的时候,你的发现远远多过这里咱们能够一起探讨的。
咱们来看下一个问题。
主持人:咱们来看一个这个问题吧——
冥想的时候,很多年前的事情开始浮现,有时也会唤起一些情绪感觉。怎么理解这种浮现?如何应对呢?
Cico:这个非常的正常,只要一个人真正用心地理解、观察,都会经历这些事情。
能否继续全然的观察,能否看清要害,看清本质,看清背后的问题在哪里,让这个想法的扭曲即刻打破?
它可能已经持续运行了20年,没问题,但此刻看清,清空,放下,意味着这颗心不去排斥,全然的观察,因为这颗心已经知道它不是这个记忆的一部分,而是长期在这个所谓的无意识中被压制,通过各种的专注排除,一直被压制着。
当这颗心在全然观察的时候,这些东西不断地浮出水面,那能否继续全然的观察,无为,看清问题的本质,本身就是走出这个过去的过程。
这些画面可能很生动,但都是这个“我”的叙述,“我”的叙事,都是这个“我”的视角,能否看清里面的玄机,不回避,不逃避,毕竟都是想法,都是“我”所知道的想法,此刻已经不复存在。
看清这整个社会构架,整个的世界对人的摧残,没有对与错,没有所谓的是与非,看清这些纠葛,能否果断,不再跟这个“我”等同。
那个叫什么名字的人,能否看到这样一个过去的展现,依然是大量的文字、画面的一个展现,有大量的等同,但此刻人在这里,此刻这个人ta无名,没有什么名字,完全的匿名,能否亲自看到在想法层面的交互没有对与错?
尽管有各种的权威在告诉你这个对、那个错,能否彻底否定任何的权威,没有应该是,没有不应该是,想法的世界是一塌糊涂。
问题是,我能否过一个清醒的生活,能否熄灭这个“我”?看清楚这些过往的事情,各种“我”的动态,能否彻底否定ta?
能否看清这里面各种的想法的倾向,想法的活动,想法的动作所带来这些感知?
所以啊,这个事情很正常,需要一个人继续通盘地、全盘地理解想法,看清问题,自然会清空。
▸
主持人:确实冥想之后,很多以前的事情会浮现,但是这个大脑感觉到好像在根据一种全新的感知,在重新理解过去的一切——过去这个社会、这个文化告诉我是这样看待什么什么事情,有各种的标签和概念,但此刻好像是这个心在重新理解所有这一切,就是对这样一种感知,Cico有什么样的反馈呢?
刚才提问这位朋友其实ta原话说的是,很多过去的往事浮现了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,对于这样的内心活动,Cico有什么样的反馈呢?
C:这个所谓的不舒服的感觉啊,就是这个“我”对吧,“我”被唤醒了,噢,一切围绕这个“我”的感觉,这个情绪也罢,也就自然产生了,能否即刻看到这一点?
能否继续彻底无为的观察,不能有谴责,不能有指责,不能说这个对、那个错,这个错、那个对,都是想法的活动,都是“我”的活动,而是能否继续结合自己对想法的整体理解,看到在这样一个想法的交互下,无可奈何。
这个自我的世界是人类互相沦陷,互相指责。这个放下过去的过程,就是看清楚里面这些各种的指责,各种的问题,各种的回避,各种的逃避,各种的狡猾,各种的对立,看到这样一个问题的出现,这样一个事情的出现,这样一个过往的事情的一种展现,它是整个人类共同制造的结果。
去看到这一刻人是真实存在的。那些过往的事情,围绕这个“我”所展开的都是这个想法,扭曲的结果,“我”的伤痛,“我”的伤悲,“我”的冲突,这些东西特别容易变成所谓的说法,对吧?
在不断的反刍反复,大脑过去十几年、二十几年不断的压制,当这个大脑真的看清的时候,那这些事情自然就不再是问题了。
这个需要每一个人亲自去体验,去体会,因为语言描述非常的有局限,非常有局限。
我们在这些节目中,咱们在这些内容中,所有的探索,不是某一个探索,某个特性探索,而是这整个通盘的探索。如果这颗心真的能够看到,势必会解决所有的问题。
(字幕制作 / 文稿编辑 EVE,LSJ)
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洞悉中西方现实,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