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「觉醒在此刻」2022年11月的第三部分——

中国大陆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观看视频

完整音频——

audio-thumbnail
觉醒在此刻 · 2022年11月 · 第三部分
0:00
/21:15

分段音频和文稿——

audio-thumbnail
10 互动:谈自我和身份
0:00
/8:30

问:“在内心探索前,我们在生活中都是通过自我与外界打交道,这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,内心探索后发现这个我确实是虚幻的,但生活还在继续,将以哪种身份来面对生活呢?”

Cico:什么是身份?为何我们总得执着于某种身份?

当这颗心围绕着这个真相——这个「真」来生活的时候,意味着不让“我”的幻象劫持生活,那自然这颗心知道该使用何种身份、哪些身份来应对生活。

在我们这样一个意识活动中,“我”的标签,特别容易形成,我的职位、我的工作,等等等等,周围的人自然会对你产生一个相。

那问题在于,这个身份如何界定、如何展现?为何我们要在乎身份这个事情?

当这颗心在乎身份这个事情的时候,那也就在乎别人怎么看我,我怎么来维护、维持这个形象,你看,全是努力、全是挣扎、全是控制、全是“我”的活动。只要有身份在,那这个身份对应着冲突、对应着分裂、对应着困惑。

当这颗心真的以「人」的姿态,面对生活的时候,过生活的时候,哪个身份都可以借来用一用,但始终以人的姿态存在和展现。这样,或许这些身份、这些虚名有它的位置,但「人」这样一个真实的状态始终展现。

你看,在这样一个自我的世界,身份变得很重要,对吧?身份对应着愉悦、对应着地位、对应着名声,这背后有各种各样的意识活动、想法的活动,能够让这个自我感到一丝的安全和稳定,所以能量都在用来构建这个身份

但我们得看到,自我的世界充满了冲突,冲突带来各种的烦恼、各种的困惑、各种的动摇。当这颗心完全陷入到自我的世界的时候,这颗心困惑,琢磨不定、飘摇不定。每颗心都陷入到自己的细节里面去,各种各样细微的癖好、喜好、偏好,还有品位,等等等等。这颗心还总想去找身份,但却找不到。

因为身份就是那些词语,发现哪个词语也安不上,所以这个自我特别得苦恼,苦于找不到身份、找不到大部队。

这颗心能否看到,这些身份也都是标签,为了一个标签,为了在别人眼中的形象、为了自己心中的形象,这颗心折腾得要命,费死牛劲,多假。

所以,这颗心能否放下任何的身份,不再纠结于身份,这颗心无所执着,无所等同。只有「人」这个真正的“身份”,加引号的“身份”,这才是生活。

没有身份意味着无名;

追求身份全是自我的躁动,追求个名分、追求个标签,到头来,一无所有、困惑重重,深陷自我,人生渺茫。

所以能否看到身份也是这个固定模式的一部分?能否跟不确定性为伴,跟啥也不是为伴,为何总想是点啥?

啥也不是多好,啥也能做;比啥都是,啥也做不了强,对不对?

所以,放下这些标签,熄灭这个我,做个完整的人,没有名分、没有身份,就是个「人」,没有名字。

​无论别人怎么给你贴身份,都不重要了,因为这颗心看清了,这些都是假象。

这个身份是“我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熄灭“我”,就要放下所有这些标签,亲自这么做,亲自去发现真实的人生没有名字。

好,那这个问题咱们就回答到这里,咱们来看下一个问题。




audio-thumbnail
11 互动:谈接纳,放下自我,做即到
0:00
/13:40

问:“请问如何做到接纳?并且已经从之前的讨论当中明白了放下自我的重要性,但在生活中怎么才能逐步做到放下自我,毕竟真实的社会生活有太多的禁锢。”

C:首先咱们来一起看看这个词——什么是接纳?

接纳,不是接受什么观点,不是适应于什么,或者习惯于什么,那跟接纳无关。

接纳,不是接受,不是认同,不是等同。

接纳意味着既不接受也不拒绝,既不追逐也不排斥,这个叫做接纳。

当我们看到真正看到接纳对应的意思的时候,这颗心还需要问“该如何做到接纳吗”?

「做」即「到」,不做,永远到不了。

你看这个语言多么容易把时间的概念参与进来,“做到”,好像“到”是一个目的、一个阶段、一个过程,但做就是到,而不是做什么,到了什么地方。

「做」就是「到」 ,不做到不了。

但你看我们在想法中想“我该如何做到”,这个想法就是时间;“我该如何逐步做到”,还是时间。

但这颗心放下想法——做。

真实的人生没有做到和做不到这一说,只有「做」和「不做」这两个状态,能否看到大脑依然陷在这样一个时间的观念里面。

这样一个心理时间依然是想法,依然是“我“的活动。意识上,通过我们这些探讨,“意识到了放下自我的重要性” 跟 “实际上放下自我”,那是两码事。

自我放下、清空,展现在你的做中,你的行动中,而不是一个声明,“我宣布此刻我放下自我了”,没意义;而是这颗心能否在行动中展现这个无我状态。

一个真实的人生,感知即行动,没有“我”在中间搅和——“我在想我该怎么办”。而是这颗心看到危险,果断行动。

为何这颗心还想纠结于逐步、逐渐实现什么?

是不是把放下自我当成另外一个成就,可以追逐的地方,可以追求这么一个目标——“我要实现放下自我的目标”。

成就,成就啥?成就“我”的新的自我吗?所以,这颗心能否在这一刻即刻行动,全然地观察,看到不可能的地方,该行动就得行动。

这个社会是什么?

社会跟你是什么关系?

整个社会的思维框架,若此刻依然运行在你的脑海里面,你依然在遵循,依然在模仿,意味着你就是这个社会,你跟这个社会没什么差别。

你的思维方式,你的行为,你能模仿,你的遵循,继续让这个社会存在,我能否即刻从我脑海里面把整个的框架否定掉?

没错,当这颗心真的这么做的时候,这颗心把自己放置到一个危险的环境中——这个社会本来是危险,当这颗心不再遵循社会框架的时候,这颗心发现了危险。

因为当你遇到一个危险的时候,比如说,你遇到一头饥饿的老虎,你会怎么做?

你会打电话给Cico说,“Cico,我遇到老虎了,告诉我该怎么办?”你会这样吗?

当你真的遇到危险的时候,你会怎么办?“我”还在吗?“我”还忙着打电话吗?还是即刻会有行动?

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自我的危险,自我的问题,就像看到一只饥饿的老虎一般,那种紧迫性即刻带来行动。

所以问题是,这颗心真的看到自我的危险了吗?

听到Cico说自我这个东西危险 和 这颗心亲自看到,嚯,危险,那是两码事。

这么十几亿人,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,我们所构建这样一个集体意识,这样一个社会构架如此之强,问题在于每一个人,每个严肃用心生活的人能否斩断?能否果断放下这个心理框架?

为此,生活该做调整就得做调整。

我得先活得安全,我的生活才可以继续,所以,这颗心能否调整,整个的行动能否调整?

物理安全绝对必要。在这样一个社会生活,得有收入没问题,心也得感到安全。心感觉不到安全,就会损害物理安全,也只有心感到安全,心才能看到物理安全。

心感到安全,意味着心清空自我,否则“我”总是感到不安全,没有“我”,这颗心才能看到真正的危险。看到真正的危险的时候,这颗心不需要问,“我该远离危险”,远离就行了。

所以,这些都回到咱们通过语言、意识探讨这个问题的局限,亲自验证,亲自看到,放下自我,清空这个自我,这颗心清醒、行动、充满能量的重要性。

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不被自我钳制,不被自我压制,这颗心不被自我所困,这颗心感到安全,也只有这样一个状态,这颗心才可以解决物理安全。

当这颗心真的安全的时候,没有我困的时候,这个世界大了去了,自由在那里,但需要一颗没有恐惧的心才能触碰这个自由。

所以,真实的生活需要一个人的行动,必要的调整,该有就得有,一言一行,能否展现真相?

能否不附和,能否不遵循、不模仿,不是去拒绝,不是去违犯,而是能否不遵循、不模仿,不随波逐流。

这个依然需要每位朋友大量的观察,看似有禁锢,禁锢背后可能是这颗心的执着、偏执。

看清这些,或许在那之外,依然有无尽的自由。

关键是这颗心不能总在想,想不明白,这颗心必须即刻地行动——以无我的姿态,过你的生活,看看会发生什么。

你得碰,不碰永远想不出来,一碰或许你就可以真正检验你所应用的、你所发现的那些无法用语言所描述的真实的东西。

好,这个问题咱们就回答到这里。




字幕制作 / 文稿编辑  QX

返回 觉醒在此刻 · 2022 · 目录



‌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洞悉中西方现实,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