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推送「觉醒在此刻」2022年9月的第三部分 ——

中国大陆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观看视频

完整音频——

audio-thumbnail
觉醒在此刻 · 2022年9月 · 第三部分
0:00
/31:59

分段音频和文稿——

audio-thumbnail
10 互动:谈朋友之间的交互和比较
0:00
/12:31

问:对于好朋友,我虽然没有嫉妒的心理,但是对ta很好的境遇以及能力却也做不到祝福,心里不能为ta感到喜悦,这是为什么呢?

Cico:什么是「好朋友」?我们是否真的去仔细想一想、理解一下什么是「好朋友」?

这个「好」是基于什么?基于大量已知的分享?还是两个人真的是情投意合?能够一起去理解、看清问题、放下所有问题。那Cico是不是你的好朋友?开玩笑啊,只是打个比方。

所以,我们怎么定义这个「好朋友」?

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,这个朋友本身对应着大量的已知,对吧?有大量的生活的分享,各种的埋怨、抱怨,各种的评论、观点、分享……这样一个意识的活动本身自然有卖弄、自然有炫耀、自然有彰显,对吧?你说出的话、所分享的内容本身都在展现。

所以你看,我们所常常认为的这种「好朋友」、「朋友」,其实有大量的意识交互,有大量已知内容的分享。有了这些已知内容,这颗心自然在比较,比较也会产生欲望、产生想要、产生所谓的羡慕、产生所谓的嫉妒,但这颗心在控制、在忍着。

把这个「好朋友」标签放下,你看,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、工作中、学习中有各种各样的意识活动,比如说在学校里面有成绩、有绩点、有各种的表现,在工作中有各种的职称、奖赏、晋升的渠道,整个完全是一个自我的活动。

对于提问者来说,倘若ta和ta的好朋友交换位置,不知道ta的那个朋友会有何反应。所以你看,朋友之间分享这些已知内容,产生大量的比较、衡量,这颗心能感到什么?不用言说。

我们得看到这整个人类的动态发展,人随着这样一个阅历增加、年龄增长,这个朋友是越来越少,因为这些朋友都是言语之交,都是画面内容。

假如说这个提问者ta的朋友境遇很糟糕,这个提问者会有怎样反应呢?去帮助人家?所以问题依然是同样的问题,有同情,就有羡慕、就有嫉妒。我们想方设法去控制,“我没有嫉妒哈”。

但这颗心在比较。因为这两个朋友之间,是基于这些分享的已知所建立起来的,我们却没有去真正谈及人生的问题,这些非常基本的问题,这些非常深层次的、但极其切实际的问题。

当两个朋友,当两个人真的是好朋友——按照Cico所说的那种好朋友——我们去探索、理解人性的时候,很多事情不能随便说,因为它不重要、不值得一提。

去谈这些事情本身有一种……对吧?这些我的好的待遇、我的好的事情或者我的不好的待遇、我的很糟糕的事情……这个内心的动机每个人亲自看,这里也不需要明说。所以这种纠缠、纠结,都是来自于我们对「朋友」的错误的定义。

不是说你要跟这个人一刀两断,而是看到这样一个实际情况,那就是我们的意识活动在阻碍这颗心去触碰人性。

什么叫交心?

交心是咱们一起看到内心的问题,也只有这颗心,没有任何的依赖、没有任何的支柱,这颗心才可以真正的交朋友。

但凡有一点点炫耀心理,朋友交不成,因为心有执着,有执着必然有炫耀、有想表达的地方。

所以我们得看到,这颗心是否被这样一个「好朋友」的定义所困。大脑被这样一个定义所劫持,同时在这样一个非常实际的交互中矛盾重重。

得亏ta境遇好,对吧?万一境遇不好,我还得帮各种的忙,都不是滋味。

所以你看,咱们这样一个交谈,咱们一起去发现,这个问题自然回答了。

需要放下这些标签,放下这些定义,要亲自去观察,亲自去理解。什么是「朋友」?这个朋友,是真正的关怀,才会有朋友。

但放眼整个世界,咱们用最不好听的话来表达一个最真实的情况:在这样一个自我的世界,“朋友”是一个垃圾桶——我得找一个能够听我说话的人、听我诉说的人、听我展现的人。

而真正的朋友是关怀,是带着爱。带着爱,有爱,这颗心充满了活力,天下处处会有你的朋友。

所以我们得去观察这样一个事实——在这样一个自我的世界里面,朋友究竟是什么?朋友是去忍耐另外一个人的问题?无论ta怎么发泄,我忍着、我听着?去满足一个人的表达欲望?发泄的欲望?

那Cico也在质疑,当提问者的朋友真的关心提问者的话,真正的体会到分享这些所谓的境遇好、能力意义何在?

是,不谈这东西,没什么可说的,对吧?谈这些东西都是画面,都是问题,这就是咱们意识活动中这个“朋友”的困境。

朋友是两个画面之间的关系,对吧?你对你的朋友有一个画面,ta对你也有一个画面,但双方彼此是否真正看到对方?真正看到ta的问题、挑战、痛苦?还是这颗心整日在汲取愉悦并分享愉悦?分享愉悦也是汲取愉悦的一部分。你看 ,它是一个套路。我们得看这样一个问题。

这个朋友提的问题非常普遍,不是吗?因为毕竟这位朋友这么说、这么提,很诚实,也很现实,但最终需要每一个人亲自放下所有定义。

不是说不跟人来往了,而是放下所有东西,清空,而不是被一个画面所劫持,跟这些人走近、跟那些人疏远。但最终看清需要每一颗心亲自行动。

好,咱们这个问题,就回答到这里。




audio-thumbnail
11 互动:时常被想法带跑都不知道,如何让头脑时时清醒
0:00
/7:08


问:有时就是被想法带跑了都不知道,如何时时让头脑清醒呢?

C:这个问题你看怎么回答,这背后对应着很多问题,我们得一起去观察。可能在今天非常有限的时间里面,也无法完全回答这个问题。

首先,我们得看到“如何时时让头脑清醒”,这样一个问题本身,是在寻求一个画面吗?寻求一个“每一刻都特别清醒”的画面吗?

如果这颗心此刻在寻求,寻求本身意味着产生一个幻象,那这颗心不清醒。

有时候被想法带跑都不知道”,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这颗心没有在全然的观察。整个想法的内容所带来的愉悦,把大脑拽入到想法里面,去愉悦,去追逐它,去想象它,去实现它。你看,想法内容充满了吸引力。

这颗心能否在每一刻全然地观察,无论是否跟想法交互,能否全然地观察,不寻求?能否去觉察各种的寻求?

对“每一刻”,也不要着相。当这个想法升起的时候,这颗心能否即刻看到想法的升起,看到背后的寻求,意味着这颗心能否处在一个安静的状态。这需要大量的功课,对吧?这颗心需要在每一刻做大量的功课。

因为这颗心能够看到整个想法的移动,意味着这颗心看到想法的移动,想法的运动,本身对应着危险,物理危险,所以当这颗心在跟想法接触的时候,必然是额外的小心,额外的注意。

否则,想法一来,各种的糖衣炮弹,对吧,愉悦一轰击,大脑就进入想法了。各种的交互,言语交互,全都是想法的累积。

所以问“如何时时让头脑清醒”,意味着方法。当这颗心真的在每一刻去亲自观察,对每一个想法保持觉察,警戒,没有任何的寻求,看到各种的寻求,在每一刻聆听,不跟这个世界脱节。

当这颗心真的这么做的时候,不是听Cico在这么说,这颗心真的在这么做的时候,看一看会发生什么。

即便想法带跑了,这个觉察在,想法大脑能意识到带跑了,即刻回到这一刻。所以,觉察特别重要,这个感知特别重要。觉察感知,用心体会观察,那头脑清醒是一个自然的结果,而不是去追求在每一刻“如何时时让头脑清醒”。

所以你看这样一个问题背后,我们得看清楚,也对应着这个提问者的一个寻求。但背后我们有大量的观察,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解,大量的心的行动,需要“执行” ,加引号的执行。不要仅仅从这个想法中去希望实现什么状态,达到什么状态。

这个想法总是很跳跃,总是很着急,所以心在每一刻行动,被想法是否带跑,它不再是一个纠结的问题。

不是说我非得没有任何想法,不被任何想法带跑,而是这颗心里能否有觉察,能够打破想法的连续性。所以,这个点一定是在行动上。

究竟最终这个想法是否不把你带跑,这个大脑是否在每一刻都清醒,它是一个未知的状态,它是一个未知的话题。当这颗心在未知的时候,什么问题也没有。这颗心自然清醒,也不再纠结于是否时刻清醒。

所以这就是我们人的意识活动,把很多在未知中自然存在、自然展开的事情,变成一个已知的活动,一个已知的画面,想要去追求它的时候,就永远无法达到。

所以,咱们能否放下这个问题,去痛快地理解自己,心能否待在未知中,不再有任何的寻求,自然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。好,这个问题咱们就先回答到这里。




audio-thumbnail
12 互动:真正的放松,不是从一种聚到另一种聚
0:00
/12:16

问:什么是真正的放松?生活当中需要多少的放松是合适的?

生活中经历一段时间的繁忙之后,总会想要寻求一段时间的放松,放松的方式更多是会选择陷入到想法和画面中,或许是游戏,或许是电影,或许是书籍,这种寻求本身就又是追逐,感觉很是矛盾。

C:什么是真正的放松?

咱们在一起进入这个问题之前,看下面这句话,“生活当中需要多少的放松是合适的”,我们得观察这颗心为何需要一个衡量,需要衡量“我得吃多少合适”,“我得放松多少合适”?

能否看到这样一个内心寻求衡量的状态,想要知道多少是合适,多了还是少了,大了还是小了,长了还是短了。

能否看到这颗心依然在寻求,能否看到这颗心总在寻求、总在衡量,好像这个放松也是一个能够衡量的东西。

你看,这都是我们意识活动的问题,意识的活动充满了衡量、比较,所以在这样一个所谓自我管理、时间管理过程中充满了控制,有这样一个控制者。

我们得吃多少饭,睡多少觉,跑多少路,说多少话,需要多长时间的放松,我们把这样一个生活方式想当然了,生活中、工作中、学习中有大量的想法,需要有大量的集中注意力,去深挖一个想法,伸进去,在一个非常小的区域里面钻进去,越钻越深。

你看,我们这个社会有各种各样所谓的分工,都分得非常细,特别是当代所谓的学术分科分得太细了,学科的区域比针眼还小,钻都费劲。

但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已知的活动中,各种的划分越分越细,那事情是越来越聚,因为它需要这颗心集中注意力钻进去,这需要有大量的能量耗散在里面,还需要有各种的排除,保证没有干扰,各种的控制,来实现这样一个高度的集中注意力。

而这样一个过程居然被吹捧变成一个常态,对吧?从小接受教育,人就得被告诉,你得集中注意力。这样一个意识的活动,一切变得越来越小,越来越细,那这恐怕对应着人的烦恼,对不对?

大脑各种聚的状态,意味着紧,意味着有压力,意味着紧张,这背后有大量的控制,但这个社会就是这么强加于人的。

你无论从什么工作,什么职业,总是进入到一个非常聚的状态。经过繁忙之后,这个聚受不了了,你该“放松”了,因为这样一个聚的状态是一个大脑无法承受的状态,无法承受,大脑自然要回到一个不聚的状态。聚到的状态,那就是大脑松弛的过程。

当这颗心在安静中、在寂静中去观察这样一个动态过程的时候,这颗心会发现从到不的过程,大脑要动用想法来冲散这个

因为这个聚来自于大量想法,一个小的区域的集中堆积,意识的活动需要调动其他的画面来冲散这样一个聚的状态。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,游戏、电影、书籍,其他的活动恰好卯上了,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让大脑缓解这个聚。

所以,也正是人类长期从事这样一个聚的状态,而且大脑聚了需要通过想法的移动来打散这个聚,所以各种的娱乐产业文化产业应运而生。不要去批判它,不要去抵触它,而是看到这样一个“巧合”和它的必然。

你看,很快玩游戏,又陷入到游戏中,看电影又陷入到电影的情节中,看书又陷入到书中,所以是一个坑接着一个坑。

人生就是一个永无息止的坑,从聚到散,又回到聚,又回到散,又回到聚。但其实内心并没有真的散,只是从非常聚到不是那么聚,又回到聚,又不是那么聚的过程。

所以这颗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放松,只是被这样一个从特别聚到不是那么聚的一个过程的感知,带来一种欺骗,但却没有真正得到深层次的彻底的放松。

彻底的放松,需要魄力。咱们在这期内容中探讨了能否即刻地没有二话,自愿地清空放下,走出想法,看到想法从聚的状态出来的时候,那个想法的移动需要有新的想法,各种的想法来打散那个聚。

能否不去追逐新的娱乐,能否全然的观察,让一切自然的息止?那自然这颗心就会触碰到什么是深层的放松。

当这颗心真的经历了深层次的放松,那这颗心得考虑这样生活意义何在?

这个聚的状态让心与世隔绝,让这颗心变得麻木,让这颗心变得残忍、暴力。

所以,当这颗心真的经历这个深度放松的过程的时候,这颗心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人生——我能否过一个真正放松的人生,自然这颗心才可以看到真正的危险。

Ta的行动才可以人生处在一个放松状态清醒的状态。

那些游戏电影书籍不感兴趣,唯独感“兴趣”的,不是那种所谓的兴趣,就是读懂自己这本书。

整个人生是放松的,不需要问,“我需要多少放松是合适的”,因为整个人生是一体的完整的,但有这样一个自我视角,一切总是分割的,“我”需要多少放松是合适的,“我”需要吃多少饭是合适的,“我”别吃多了长胖了,“我”得保持苗条的身材。

当这颗心真的放松的时候,没有什么欲望,也自然不会多吃。

整个的心是完整的,没有分裂,没有对立,没有分割,一切自然适得其所,那里才有真正的放松。

而且真正的放松,当一个人真的理解这一切,透彻地观察自己,来得特别简单,在这一刻即刻放下。

这个问题咱们就一起看到这里。

(待续)

字幕制作 / 文稿编辑  ST, AB, LSJ

返回 觉醒在此刻 · 2022 · 目录



‌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洞悉中西方现实,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