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推送「觉醒在此刻」2022年9月的第四部分 ——

中国大陆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观看视频

完整音频——

audio-thumbnail
觉醒在此刻 · 2022年9月 · 第四部分
0:00
/24:49

分段音频和文稿——

audio-thumbnail
13 互动:亲密关系中被指自私,和原生家庭有关?
0:00
/10:13

问:在亲密关系中被对方说自私,反省一下,发现自己心里始终觉得缺爱,自己不够爱自己,然后会去找原生家庭的问题,这种感觉缺爱的状态也是一种不是真正问题的问题吗?在感觉缺爱的状态下,自己能给予别人爱吗?



Cico:你看,这样一个问题背后,是我们大量的意识的错乱,都是言语惹的祸。一个真正无私的人很难去说别人自私。当这个人整体展现是一个无私的状态的时候,这盏灯亮着,这个镜子在这摆着,让任何人能够自己看到自己是不是自私,不需要说“你很自私”。

所以,一颗真正无私的心不会用言语去说你自私。无私的心本身是面镜子,每个人去照镜子,便会发现自己是否自私。所以,这都是言语带来的问题。

“发现自己心里始终觉得缺爱”,这说明什么问题呢?说明这个环境中没有关怀。当心处在一个无私的状态的时候,周围气场自然充满了关怀。但当这颗心自私,周围的气场自然都是围绕着自我为中心,没有关怀。

当这样一个所谓的亲密关系中,双方都自私,那大家都感到缺爱。

一方自私、缺爱,ta渴望被爱,说你自私,希望你多给我点爱,对吧?

别人说自己自私,这火药味很足啊,发现我也缺爱,你看,冤不冤?然后我缺爱吧,我还得去找一下是不是我原生家庭的问题,是不是我的父母、我之前的家庭怎么着。

能否看到我们这样一个意识的活动在逃避?这一刻,当下,我们的亲密关系中,我们的小家庭中没有爱,两个自私的大活人,都在渴望爱

所以,咱们谈到这里,不知道提问者是否看到了问题,是否看到这样一个自私的状态弥漫在这样一个所谓的亲密关系中。

反过来,Cico会问,这样一个自私的状态真的有亲密关系吗?这两个人之间真的有关系吗?

还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有画面,另外一个人对这个人也有画面,是两个画面之间的关系。

我渴望那个人应该是特别爱我,无论我做什么ta都会接纳我、包容我,但ta却没有那么做,所以我说,“你很自私”,是这样吗?故事情节应该不会差太远吧。

那你看,这个问题怎么解决?

不光是这两个人之间,在我们各种的家庭中,各种所谓的亲密关系中,问题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展现,但本质都是两颗自私的心,各自与世隔绝,各自追逐自己的愉悦,追逐自己的满足,各自感到生活的残酷,都想渴望温暖。不好意思,没有,怎么办?谁愿意打破僵局?



Ta没爱,我也没爱,我不管,怎么办?耗这了,对吧?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在模仿、遵循——你不干,我也不干;你不给我好脸色,我也不给你好脸色,怎么办?是非常现实的问题。

这颗心能否停止遵循,停止模仿,停止根据别人的反应做事情?

这颗心能否独处?

这颗心能否熄灭这个自我?

这颗心能否走出这些想法的阴霾?

这颗心能否点燃自性之灯?

这颗心能否让能量汇聚、充满爱?

当你真的点亮这盏灯,当你是这盏明镜的时候,你不用说对方自私,对方一看你,ta知道自己自私,「镇之以无名之朴」(《老子》第三十七章)



但问题是,你是否愿意打破僵局?是否愿意亲自去观察、理解自己?或许可以喊上ta,一起去观察、理解。但自己先得主动观察、理解,对吧?发现这样一个自私的状态,每个人都有,每个人都存在,甚至产生一个极其隔绝的状态。

这个内心如干涸的河床,如荒漠一般,渴望绿洲。你能否、你是否愿意熄灭这些想法?

放下。理解自己,重新审视自己。清空,让这个能量汇聚。

爱是一个能量汇聚的状态。这个能量没有被各种自私的想法所耗散,这颗心才有爱。内心有爱的时候,你也不觉得缺爱了。爱就像香气一样,自然散发。或许这样,我们人才可以有真正的亲密关系,走得更深,也更爱彼此——不光彼此,爱所有人。

所以你看,真正的问题在哪里?这颗心是否已经捕捉到一些了。这颗心能否自觉地行动起来?能否即刻打断想法的连续性?

打破这样一个总是在互相反噬的回路、对峙、响应?

这颗心独处,这颗心才可以生发真正的爱。

一颗缺爱的心永远无法满足;

一颗有爱的心从来也不缺爱。

好,这个问题咱们就先回答到这里。




audio-thumbnail
14 互动:读克里希那穆提的感悟
0:00
/8:17

问:喜欢读克里希那穆提,能否谈谈读克的感悟?

C:读克的书很好,毕竟咱们都是在指向同一个事情——去理解、去观察自己,那克的这些书有很大的意义。

但问题在于克是用英语写的,用英语说的,他所针对的现实是英语构建的现实、西方的现实;语言本身是我们生活现实非常大的一部分,当这颗心并没有处在这样一个西方现实的时候,那自然,克的很多语言看似很简单,但却无法理解。

咱们很少谈这个问题,但既然今天谈,咱们就把这个问题说一说。这个中文和英文的现实有非常大的差别——这样一个说法来自于讲话者的亲身经历,这一点也决定了一个人能否通过文字本身,接收到这些永恒的信息、永恒的真相。

克的语言是英语,面向是西方现实和基于英语现实所构建的思维体系。单纯把克的东西翻译成中文的话,其实99%能够翻译过来,但那1%非常困难,来自于中西现实的巨大差异,差异来自于这样一个现实本身。

那什么是现实?现实本身有很多想法的成分,语言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。所以,我们这样一个思维的现实、想法的现实,跟语言有直接关系。

你看,中国的意识形态、西方的意识形态,都是跟语言有关系;我们的语言构建了一个人文的气场、文化。

从英语现实来讲,克的语言非常直接、非常简单,放到中文现实未必是那样,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本质的问题。

讲话者并不知道提问者的英语是一个怎样的使用状态,提问者是在阅读克的英文原著,还是中文翻译的书籍。​这些都是咱们所谓的意识活动,但理解自己一定在意识之外,一个人倘若能够通盘理解自己,ta读克的东西可能依然有点吃力,因为是英文的,那不是问题。​但有很多问题是中西语言所对应的相不一样所带来的误解,仅此而已。

所以我们理解这个世界、理解自性,其实不需要语言,但语言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,包括讲话者也在用中文去指向一些事情,最终需要这颗心亲自去做、亲自去感知。

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够从这些内容中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地方,包括克的读者也是如此,却很少有人去关注翻译是否合适,翻译是否有必要,这一块需要每个人亲自看清。

讲话者说这些东西的时候可能会有风险,因为可能会引起那些所谓的克的读者群的一种反应,这也是我们意识活动不断地产生相带来的问题。

但这里咱们必须得声明,没有指责任何人,只是说单纯读克的这些书,而且在中文语境下其实有很大的局限。即便英文,一个人需要对英文有足够深的理解。

但一个真正活得清醒的人,ta不需要非得知道西方现实是怎样的,这都是额外的意识活动。

所以,语言跟我们生活的现实有很大的关系,能否看清这样一个现实,不被这样一个现实所欺骗,能够清空、放下,自然这颗心触碰非常真实的东西。​

克的这些讲座、这些大量的演讲,针对的是西方和英语世界极其扭曲的思维,当然对于当代很多中国人来说也极其受用,因为自我的回路都差不多。

但也正是因为是语言,所以这颗心总是对语言产生好奇,“哎呀,这个地方不懂”,其实跳过去不妨碍你啥,但你就是跳不过去,非得想知道是啥,结果反而影响你去理解背后通盘指向的东西。

如果真的有觉得可以探讨的问题,比如说克的一句话,自己觉得好像不太明白,写下来,咱们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录成节目,跟大家分享。

好,咱们这个问题就先回答到这里。




audio-thumbnail
15 互动:谈面对痛苦
0:00
/6:42

问:想法之外是否有其他的感受,比如离别的痛感,打破机械性回路的同时,身体的痛苦并不是即刻消失的。在这一刻理解、清空,和痛苦共存,或者说会处于一个混沌态,怎样看这种感受,是观察的还不够彻底吗?


C: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?当看到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,这颗心发现了什么?

你看,这个意识的活动多么难以息止,然后对这样一个状态产生了好奇。

当这颗心在这样好奇的时候,意味着这颗心并没有走出想法,还在运作。

在本期的内容中,咱们也谈到对「即刻」这两个字不能着相。着相意味着这颗心希望即刻摆脱问题,立刻摆脱问题。这个着相的过程本身意味着这颗心又陷入到时间概念中——“我想立刻结束各种问题”。

这颗心能否即刻行动?即刻行动的时候,这颗心已经没有在着相了,已经放下画面了。

心在即刻行动中回到这样一个未知状态,全然地观察,打破这个机械性回路,去亲自观察这颗心会发生什么?


“离别的痛感”和“身体的痛苦”是一样吗?离别本身是一个意识的活动,我们有大量这样一个执着、寻求、依赖,对这样一个离别的事实,大脑产生一个反应,一个所谓的戒断反应。


能否拿出耐心去观察,去清空,不要期待问题即刻消失,而是即刻这个问题跟你无关,能否做到?

在这样一个「即刻跟你无关」的状态中,亲自观察整个想法的移动,看到问题的出现、发展到消失的过程。

当这颗心亲自体会到那个过程的时候,这个问题不再是问题,心没有体会到那个过程?

提问者问这个问题,希望讲话者给个答案,讲话者的答案可能会是一个新的画面,可能会阻碍提问者继续观察。

所以这些问题最后不能回答,回答只是徒增新的画面,而是提问者能否先把这个问题放下,去亲自观察、放下,不要去着急摆脱问题,而亲自观察。


在安静中观察,
在观察中安静,
看看最终问题会怎样变化。

去体会那样一个状态,而不是通过言语去描述它是“混沌”还是怎样。文字不是真相,文字带来像,但真相不是像。

“是观察还不够彻底吗”,这颗心还在衡量,能否放下这些衡量、比较?或许即刻才会发生,但此刻大脑依然在想要,在追逐即刻的画面。

这颗心在追寻,还在寻求,意识活动还在持续,能否看到这一点?

观察到这一点,能否hold住?即刻清空,即刻放下,这些问题不再相关。

字幕制作 / 文稿编辑  ST, TG, DG

返回 觉醒在此刻 · 2022 · 目录



‌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洞悉中西方现实,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