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dio-thumbnail
4-1 哲思+安静:念念无滞,保持未知
0:00
/1807.8752

文稿


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,今天发生了什么,此刻能否放下所有一切?

轻装上阵,咱们一起去观察,去理解,去看这样一个人生,不是你的人生,也不是我的人生,而是人生。

「看」这个动作本身意味着我们要清空想法,清空意识里的所有内容才可以看。否则脑海中各种各样的画面,一个接着一个,大脑对画面不断作出反应,产生新的画面,这样的大脑被画面劫持,被反应劫持,被各种的幻象劫持,它无法看,看到的只是那些画面的折射。

这些画面的滞留让整个内心完全与世隔绝。在这种隔绝中,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内心积聚,冲突、矛盾、挑战不可避免。但解决这些冲突、挑战、问题,大脑不能局限在这些问题上。

一个严肃探索的人必然会发现,大脑是如此容易纠结于各种的表面问题、表面现象,结果这又变成了新的问题,新的挑战。去真正解决这些问题,这些人生的大问题,充斥着各种的小问题,数不清,大脑需要严肃地探索,去理解为何大脑与世隔绝,被各种的画面所劫持、捆绑,这样的探索需要有极强的魄力、耐心。

因为很多时候,大脑看不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跟底层的隔绝之间的联系,所以大脑总是想要去解决即刻的问题,各种表面的问题,总是难以拿出魄力去认真理解、观察——为何大脑被各种的想法、画面所隔绝,能否看到这一点?

看到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于意识中画面的滞留

能够拿出魄力,先把小问题放在一边——不是不解决,而是先放在一边——去理解人生大问题,这样的大脑本身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,否则这颗大脑就整天忙着解决小问题,特别的忙。

你看你问谁,谁都说哎呀,好忙,跟这都有关系,一颗忙的大脑无暇顾及大问题,所以整日忙碌,整日忙着解决永远解决不完的小问题,这变成了大多数人的人生——不断地挖坑,不断地填坑,挖不完的坑,填不满的坑。

所以咱们在一起去观察、去理解,意味着此刻你、我都放下各种各样的小问题,咱先去理解大问题,看清了,回过头来再看看,这些小问题是否还是问题。

其中一个大问题就是「恐惧」,只要恐惧在,内心就不自在;只要恐惧在,各种的畏手畏脚,各种的担心焦虑;只要恐惧在,内心就难以拿出魄力,难以放下各种的小问题。

究竟害怕什么?这是一个严肃探索内心的人需要经常发问的问题——“我”怕啥?为啥这个“我”如此的害怕?为何我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的恐惧?

我给别人发个消息,别人没有及时回复,我开始担心焦虑;很长时间没有收到一个人的消息、电话,担心焦虑开始了;下个月要考试,各种的担心、焦虑,生活中有无数的场景,恐惧随时可以出现。

对于大多数人,解决恐惧的方式就是躲开逃避,能暂时逃多久就逃多久。我要即刻地寻求满足,寻求愉悦,寻求安慰,寻求温暖,暂时缓解此刻的焦虑。但恐惧没有消失,恐惧是越来越多,这个大脑追求愉悦也是越来越疯狂,这个生活是变得越来越保守,大脑是变得越来越局限、呆板。

这个大脑究竟害怕什么?是害怕真实发生的事情,还是害怕大脑里面自己产生的一个画面?

若大脑此刻不产生画面,放下所有画面,大脑会害怕吗?有什么可怕的吗?

还是在那一瞬间,大脑立刻生成一个画面,恐惧来源于对那个画面的反应,但大脑却误以为大脑对当前的场景害怕。

这需要每一个人先去观察,非常细致地观察,大脑总在犯错误,对这个画面的反应所带来的恐惧,误以为“我”对当前的场景恐惧,所以大脑想方设法去逃避当前的场景,那个画面还在。

若一个大脑能够面对任何的情况,所谓不确定的情况,无法预测的情况,若ta真能面对,ta会恐惧吗?

有人说,“哎呀,我害怕未知,这个东西无法预测,不知道会怎么发生,我很害怕”。大脑真的对未知害怕吗?一个严肃探索内心的人得好好掰扯掰扯。

大脑真的是害怕、恐惧未知吗?还是大脑害怕那个名字叫“未知”的画面,那个画面它的名字叫“未知”。

有画面在,意味着画面永远是已知,只要大脑生成画面,被画面所劫持,大脑就被已知劫持。

即便那个画面描述的是无法预测,不可知,不确定,但那个画面终究是画面,名字叫未知,但它还是已知。

什么是未知?这个问题自然的浮现,未知意味着大脑没有被任何的画面所束缚,这个意识中没有画面的滞留,这叫未知。

当一颗大脑真真切切地活在未知中,意味着大脑在每时每刻觉察,放下画面,这样的大脑有什么恐惧的,有什么可恐惧的?

所以你看,这个语言、这个意识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惑。「未知作为一个概念、画面」和「未知作为一个事实」是截然不同的,两码事。

事实只能去感知,在意识中去探讨,去探索,要高度觉察「事实的概念化」,变成一个概念,一个画面,一个名叫“未知”的画面。这就是观察,这就是理解,大脑必须非常细致,去区别这些看似微小但极其重要的差别。失之毫厘,谬之千里。若内心不够细致,去观察,那内心就被各种各样的欺骗所蒙蔽。

细致是一方面,平静是另外一方面,大脑必须既平静也细致,才可以去更好、更完全地理解这样一个丰富的充满各种奥妙的内心世界。

看清楚了什么是恐惧,内心顿时豁然开朗,不是吗?没有恐惧,内心才可以自由自在,才可以真正地、严肃地去探索各种各样的人生的大问题,看清各种各样人生的假象。

当一个人理解了什么是恐惧,再来看看自己那些各种各样的小问题,焦虑、担心,等等等等,看一看这些问题是否迎刃而解。



现在咱们一起安静,10分钟时间,清空想法,清空放下各种各样的画面,此刻没有画面,画面可以生成,但从不滞留,这才是人生的动态,真实的生活。

好,咱们现在一起开始这10分钟的安静时间。


(罄声)

(1.5分钟)


(罄声)

(1.5分钟)

(罄声)

(1.5分钟)


(罄声)

(1.5分钟)


(罄声)

(1.5分钟)


(响罄两次,以示结束)


慢慢地,睁开眼睛。人,只属于这一刻,一刻一刻地过,过好它,这才是真实的人生。


(完)


audio-thumbnail
4-2 无为,不欲以静
0:00
/231.8672

文稿


问:心静不下来怎么办?


Cico:这样一个问题,意味着提问者想要让心静下来,这个“想要”也是欲望一部分,也是导致心静不下来的一部分。

当一个人心静不下来,人容易想要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,让心静下来,各种各样的细微的寻求,想要找到解决方案。

但这样一个寻求的过程本身也会让心静不下来,持续存在、持续发生,这是一个套,一个漩涡。心若能够静下来,这意味着内心得清空那些画面,那些想要,各种的欲望,各种的影响。

你看,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面,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影响,从媒体、书籍、周围人,这一天内心看到另外一个人有了什么东西,顿生羡慕,自己想要,欲望也来了。欲望实现不了,内心一直想要,内心变得波涛汹涌。

当然,这只是一个例子,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场景,各种各样的影响,来不断的唤起人的欲望、需求、想要、评价、羡慕,所以静不下来本身是一个内心困惑的表现而已。

相比内心的困惑,心静下来也只是一个小问题而已,能否此刻放下任何的画面,放下任何的想法,放下任何的欲望,想要,内心什么也不做,无为。

去在这种无为中,全然的观察自己,全然的接纳,而不是想要去摆脱这种静不下来状态,而是此刻就跟这样一种乱的状态待在一起。不逃避,不摆脱,而是观察。

在这种观察中,去理解内心的规律,内心的变化,平静也罢,安静也罢,该来的,自然会来。

但此刻若不去解决这些大的问题,去理解整个内心的运转的方式,消除困惑,那单纯寻求让心静下来,只会是适得其反。


audio-thumbnail
4-3 平静快乐来自哪里
0:00
/226.1552

文稿


问:冥想让人放下想法,进而平静,喜悦因何而来?平静和喜悦的关系是什么?冥想意义上的喜悦和所谓的喜悦的情绪有什么不同吗?快乐是什么?从哪里来?


Cico:内心平静意味着内心没有冲突,没有冲突意味着内心自在。你看,内心不再饱受各种的恐惧,不再纠结,不再困惑,看啥啥清楚。

这颗心没有任何内心的问题,才可以平静。那自然无论做什么事情,无论怎么生活,大脑都非常的清晰,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乐呵呵的,美滋滋的,这就是喜悦。

不巧的是,语言无法描述,需要提问者亲自这么活,去感受,那才是你的答案。

这种喜悦和所谓兴奋的情绪,既有关系,也没关系。一个真正平静快乐的人,也会有各种各样兴奋的情绪,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。但反过来一个人有兴奋的情绪,有各种的喜怒哀乐,不代表ta平静和快乐。

很多人去追逐这种兴奋的情绪,特别是自我的活动,最典型的一条就是寻求各种的积极性,通过积极的言语,各种积极的暗示,让内心处在一种积极的情绪里面。

不是说这个方法有问题,而是说自我在追求结果。但这样一个状态跟平静快乐没有关系。

平静快乐一定只会来自于一个人彻底地熄灭自我,彻底地看清。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美,这种内在美本身就是快乐的最终源泉。

这样的生活每一刻,美都在展现,每一刻快乐都涌上心头。即便遇到短暂的挑战和问题,大脑也能很快的恢复,因为大脑始终看着,一切都很清晰。

咱们来看下一个问题。


audio-thumbnail
4-4 痛苦的根源是什么
0:00
/316.3712

文稿


问:所有痛苦的根源是什么?什么能够最终消解痛苦?


问:安静的时候 ,痛苦就袭来,于是会去寻找这种痛苦来自哪里,却找不到根源,内心冲突反而增加,痛苦的根源是什么?什么能够最终消解痛苦?

Cico:“安静的时候”,你真的安静吗?

如果内心不安静,你怎么会称之为“安静的时候”呢,恐怕你说的“安静”是什么也不做的时候吧?当没有什么事情来填满你内心的时候,这种所谓的安静意味着内心各种的问题都在此刻展现出来。

平时各种的忙碌,各种的逃避,让那些问题暂时没有空间挤进来,问题都在门口排队,当你停下来的时候,一打开大门,哎呦,这么多问题,对吧?

然后大脑开始对问题排斥,无法面对问题,但大脑却想要解决问题。通过各种所谓的分析,“我得找出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哪里,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”,在这种寻求中,大脑变得异常的疯狂,越寻求,越迷糊,越迷糊,越寻求。

内心未曾真正安静过,因为这颗心还未曾真正向内开始探索,依然是在门外摸爬滚打。

所以,“痛苦的根源在哪里”,也就在于此,不是吗?在于你的自我依然在寻求,寻求本身就是自我构建的过程。

寻求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不满意,不满足,排斥,我不喜欢有这个问题,所以我要寻求找到答案来解决问题。

但你根本就没有跟问题真正地待在一起,你从来没有仔细地、完整地、不加评判地去看这个问题,而是任凭内心的反应,各种的排斥。

所以第一步能否停止寻求,能否跟这些问题待在一起?不排斥,不评判,不逃避,能否安-安-静-静-地跟问题待在一起?

这需要你一个人亲自向内探索、观察,能否让内心真正地安静下来?

而不是处于这样一种永无息止的逃避追寻中。自我的熄灭,意味着内心能够安然在这一刻。

一颗能够在此刻安然呆着的内心,必然也会理解所有问题的根源,所有痛苦的根源就是自我。

好,咱们看下一个问题。


audio-thumbnail
4-5 为何要有平时和冥想的分裂?
0:00
/157.4015

文稿


问:感觉自己被太多的想法占据了,内在留给当下的空间好少。在冥想的时候,着急找回内在,会不会形成新的抓取和执着?


Cico:你看,我们在冥想的时候,着什么急?这个着急,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不要把冥想当做是一个单独的事情、单独的空间,好像平时生活,我的想法占满了我的内心,没有空间来感受当下,所以我只有到冥想的时候,我才要去找回内在,而且特别着急。

为何要保持这样一种平时和冥想的分裂?能否把生活当作冥想?整体的。

无论我多么忙,我能否依然保持内在空间来感受当前,这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;而不是一天忙糟糟的,心里乱乱的,通过这10分钟、20分钟冥想,来找回内在。

结果,那种着急的状态依然在持续,因为那种着急估计白天 也在持续,以各种形式展现。

所以,这样的话,当把冥想和生活分割开来的时候,在冥想里面就会有新的欲望,驱使着自己着急找回内在,那自然也很容易形成新的画面,新的执着。

所以解决办法——把生活当冥想,把冥想当生活——自己亲自去试试,看看当内心里面不被想法占据的时候,它真的影响我工作吗?真的影响我生活吗?

说话者说,不见得,但需要你亲自去验证。

好,我们看下一个问题。


audio-thumbnail
4-6 与人交互时,很难平静,为什么?
0:00
/431.3792

文稿


咱们来看下一个问题,“一个人独处时能很好的清空想法,平静,但是和别人交互时内心很难平静,为什么?独处时是单机的状态,与人交互时是多机联网的状态,有没有好的方式处理这种状态?


Cico:咱们能否仔细地观察,一个人和跟别人交互时,究竟有什么不同?

当一个人呆着的时候,很多时候如果内心有觉察,可能也不怎么说话,一个人待着没什么可说的对吧?自然也容易观察,也容易安静。

但你看两个人或多个人在一起的时候,所谓的交互究竟在干嘛?都是在通过言语来互相刺激对方,看似是交流,其实都是在言语刺激。

这意味着我们得理解什么是语言?当然今天咱们不可能在节目中来去详细阐述语言是什么,「空谈」有一期专门谈语言,「觉醒在此刻」也谈过语言,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一看,体会一下。

这里咱们简单说一下,你看语言的交互,实际上就是通过语言来刺激大脑,唤起特定的画面,这本身就是打破内心平静的过程。

注意,这不是去谴责语言,不是说我不用语言了,千万不要有这种反应的出现。而是看到当跟别人交互的时候,这种言语的刺激,还有表情、举止。你看在一个文化里面,大家有类似的谈吐举止,这些都能唤起各种各样内心的反应。

所以我们得看到,去理解这样一个交互,它的意义如何。可能很多时候,在工作的时候我不得不工作,因为生计,很多时候可能不得不有这样的交互交流,去观察这些语言对大脑的刺激。去看到在这样一个交互中,在这样各种各样的刺激中,大脑是多么的容易让“我”活跃起来。这个“我”意味着跟各种的画面等同,跟各种的想法言语等同,导致在交互中这种刺激会进一步升级。因为“我”容易受伤,受到更大的刺激。

所以这样一个交互中不仅让大脑变得非常的活跃,也非常容易让“我”生成运行起来,去处理这些所谓的不得已的交互,意味着内心得全然地觉察,这个活跃不可避免,都是言语的刺激,都是各种画面,行为的刺激,但能否让这个“我”形成?

能否看到交互中这种内心的活跃是无可奈何的事情,不让“我”生成,意味着没有受伤,没有伤害,交互之后这些活跃的状态很快就息止了。我一在,我一受伤,这生活就不得安宁了,即便交互停止了,我还在,伤还在,问题还在,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烦恼。

所以在你的生活里面,在你的工作中,在你的学习中观察,去深刻的观察整个想法的移动,在各种刺激的影响下,观察“我”是怎么形成的,能否看到整个的想法的动态在促成我?

这个看清的过程本身,也就是全然觉察的过程,也就是不让“我”形成的过程。

当然最终需要你亲自去试一试,亲自这么做,看一看这颗心定会发现这里面的奥妙。


audio-thumbnail
4-7 “想要冥想”还是“想要”
0:00
/340.3472

文稿


问:如何看待“想要冥想”的想法,当感觉内心混乱的时候,就会想冥想,这样似乎能够恢复平静,不过当观察到这种想法的时候,发现“想要冥想”,貌似也是出于自己的想要平静的想法,刚一解套,就进入另外一个想法的套子,怎么从这种迷宫中走出来?

Cico:你看,观察整个内心——进去这个、出来这个,又进去那个,通过进去那一个来摆脱这一个,通过一个坑来帮助一个人跳出另外一个坑,结果还是在坑里面。

我们得看到这种模式在我们生活里面的展现,比如说大脑总是纠结于一个小问题,这个问题解决了,开始纠结于下一个小问题。这需要我们亲自去观察,在每一刻,而不是把冥想当做一个工具和方法,只在大脑特别混乱的时候,“哎呀,我得冥想一下”,来暂时缓解一下这种混乱的状态。这跟所谓的看电视、看娱乐节目有多大差别?

能否停止寻求,当内心混乱的时候,即刻观察。在安静中观察,在观察中安静,而不是给它定义为“这个叫冥想,我得去冥想”——这都是想法层面的行为。

当内心混乱的时候,我立刻安静下来去观察,这种观察,我也没有必要非得叫它“冥想”,而是在观察中去理解,深刻观察,看到底层哪些回路在运转,导致这些混乱的产生,有哪些影响、哪些交互。我只是去观察,没有任何的谴责。不说这个不好,我不应该这样,那个不行,我应该那样,没有任何的谴责。完全在这里静静地观察,不逃避,不寻求任何的方法,那这本身就是冥想。在那个状态的时候,大脑没有意识到它在做冥想。

当大脑整天想着我要去冥想的时候,那个状态本身不是冥想,所以放下任何的言语、标签,去觉察大脑各种“想要”,大脑有各种的赋义,这个叫冥想,那个叫方法。

放掉这些标签,即刻清空整个意识的内容,也就是说即刻放下所有的东西,大脑即刻去观察,放下任何的言语、概念。这种观察意味着大脑不进入任何套路,走出任何套路,这是咱们说的观察、静观、内观,这才是冥想。

一个正在冥想的大脑,不知道它在冥想,也不想着去冥想,因为冥想在意识中作为一个概念,跟「冥想是生活、生活是冥想」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。所以,清空意识,即刻放下,停止寻求,亲自去验证。

好,咱们看下一个问题。


audio-thumbnail
4-8 观察不喜欢的东西,有反应,怎么办
0:00
/209.4992

文稿


问:观察到让自己难以保持平静的事物时,会不断地抗拒,下意识直接否认它,这该怎么办?


Cico:你看,当去观察这些自我不喜欢的东西的时候,这些自我排斥的东西的时候,顿时整个大脑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,这也是在整个的探索内心中常见的一种现象。

能否hold住,能否看到此刻大脑在找替罪羊。大脑认为是那个事物,那个东西让大脑产生反应,并想否认它。能否观察到,此时大脑正在找替罪羊。

hold住意味着,此刻大脑观察到大脑在找替罪羊,但同时意识到,压根就没有替罪羊。

这意味着在观察的时候,这个关注点已经不再是那个东西,否则那个东西就变成替罪羊了。而是放在这整个活跃的自我上,各种的回避、拒绝。

继续往深里观察,看看是什么画面让大脑产生反应?有怎样的联想?这个反应中指向了什么的画面?

也只有hold住,大脑才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这一些,而不是即刻找替罪羊。

当大脑看到是什么样的画面,劫持了大脑,产生了反应,一切自然平息。当然,语言描述十分的有限,还得你亲自去做,亲自去试试,验证一下。


audio-thumbnail
4-9 “Cico每天都平静吗”
0:00
/108.1232

文稿


问:Cico,你能做到每天都平静喜悦吗?

C:能。每天都可以,千万不要着相,不要认为Cico没有烦心事。情绪都有波动,都有变化,但对于一个内心完整的人来说,这不是问题。

所以咱每个人都是人,Cico也是人,通过观察,通过行动,内心喜悦平静,但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上,跟各种自我打交道,内心多少都会遇到挑战,暂时的。

但一个人能看清内心,有这种确信,这些都不是事儿。

当内心觉得这都不是事儿的时候,内心能不平静,能不喜悦吗?

所以,大气地活着,这就是智慧。

好,咱们来看下一个问题。


返回目录 · 冥想初探 · 简问简答


‌Cico, 作为一个人,不属于任何的圈子、组织、群体。跨越中西方现实,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辅助更多人理解自性,过一个清空有序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