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我们来谈谈年轻一代,常常关心的几个问题。
内容如下 ——
迷茫的原因
问:我们为什么会迷茫?
答:咱们可以谈两个方面,一方面是教育问题,我们的教育从小就教给大家,要成为什么样的人,要有雄心壮志,要上进,要有理想,有目标。
学校的教育给大家勾勒了一种未来的画面。对于小孩子或年轻人来说,没有什么辨别能力,所以就会对这种画面产生一种执着,认为我将来长大之后,要变成那样。
另一方面是互联网,每个人通过互联网接受了很多信息,甚至是过量的信息。人们脑海中的画面,被这些信息冲击着。随着一个人的成长,到大学毕 业的时候,很多画面都已经支离破碎了。
问:就是说在长大的过程当中,我们对未来的自己有一个想象,有一个画面,但是由于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,我们不断的看到其他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,然后那些画面和自己脑海当中的画面,发生了一个碰撞,或者说是化学反应,让我开始可能怀疑或者放弃自己的画面了。
答:当这个画面变得粉碎之后,多年教育的习惯依然还在。你依然想有一个画面,但是这个画面却很难重新构建。
这意味着什么?迷茫。
当你没有什么画面可执着的时候,你迷茫了。
你不知道你想成为什么了。
但同时你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习惯——想成为什么;这两个交织在一起,那就是一种迷茫,对不对?
第一个,你不知道你要变成什么;
第二个,你还特别想变成什么,结果呢,就是迷茫。
▸
问:确实,我们总是在想——要成为什么?从小就是被告诉说,有志者事竟成,要有理想、有目标,我们脑海当中有一个「想成为」的画面,但是慢慢的,这个画面被我们自己否定了,被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影响否定了。
那个画面没有了,但这个习惯还在,然后就不知道该干嘛了,不知道该往哪走。
答:因为你脑海中那个画面可能给你一个方向感,一种确信感,一种安全感。
问:那我们该不该带着画面去生活呢?人们都说有理想、有目标是很好的事情,有什么问题吗?
答:暂且不说好不好。当你执着于某个画面的时候,你要觉察到这个画面跟现实是不一样的。这个画面和现实的差距,是你内心各种问题的来源之一。
只要有这个画面,就意味着画面和现实总有差距。你执着于这个画面,就意味着你会被现实的冲击所影响。
问:当我脑海中有一个画面的时候,我很想去实现这个目标。但是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,然后我就不停地努力去实现。
但是,这个过程当中,我可能永远都感觉时间不够用,资源不够用,所以会有一种很焦急的情绪。
答:各种冲突,各种麻烦。
可能对于20岁出头的人来说,可能TA的感觉不是特别深,咱们就直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一块。
当你执着于某种画面的时候,你会想方设法去改变你的现实,让现实跟画面吻合。但很多时候这个画面太离谱,你都感觉不到。结果就是你各种混乱、痛苦、矛盾、纠结。
所以我不评论,你有这样一个画面是好是坏,你需要自己去感受,此刻的你可能是迷茫的,因为你的画面已经被你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弄得粉碎。
但同时你还想要变成什么人,想要做什么,但却想象不到那是什么,这便成了烦恼,不是吗?
问:听你这样说的话,怎么走出迷茫?好像也有了答案。
答:4个字——观察自己。
观察自己「想要变成 」的倾向。
你看看多少年的教育给大家灌输这种理念,它变成一个非常强的习惯——我想变成什么?
同时我们还被教导说,要有理想、有目标,这种画面感,很容易形成执着。
所以要走出迷茫,你就要深刻体会这两点。
问:就是说一个是要放下「想要成为什么」的习惯,你不再想要成为什么;第二个就是放下所有的画面。
答:这样你才可以脚踏实地。
你要看看那个画面是怎么产生的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画面。
这个画面是从你过往生活的所见所闻、经历当中,产生的、集成出来的一个画面。这个画面就是一个幻想。很多时候它非常离谱,你还意识不到。
不同的人基于TA的经验会有不同的画面,先要放下这个画面。
所以咱就说到另外一个概念,还是回到正念这一块,那就是——活在当下。
啥是活在当下?
活着,没有画面感,那就是活在当下。
大家可以体会一下。
问:那是不是意味着沉浸在此时此刻,关闭想法,清空想法,面对眼前的一切,看看周围在发生什么?我能做什么?
答:看清楚,立刻行动,行动力超群,这就是活在当下。
▸
问:当我想要放下画面之后,这种「活在当下」和「随波逐流」,有什么不同?
答:随波逐流是一种放弃。而活在当下意味着你活着没有画面,看清问题,没有想法,立刻行动,充满了活力。
问:未来是怎样的?我完全想象不到。
你可以想象,但你要知道,那只是想象。
问:我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,感到很不确定。如何面对那种不确定性?
答:给你带来不确定的是想法,而不是未来,对不对?
你「想」未来是你的想法,而不是未来本身给你带来不确定。
看似你在谈未来,实际上你在想象未来,是「想」本身给大家带来不确定。
但其实未来只有一种,你只能过好每一刻,然后活到那一点。
当你想到那一点的时候,是「想」本身带来的不确定,而不是那一点带来不确定。对吧?
「想法」已经变成我们生活中非常非常复杂的一部分,你难以割离出来。
当我们谈到过去、未来的时候,看似是在谈过去、未来,实际上那是我们在「想」过去和未来,那是想法。是想法带来恐惧,想法带来不确定性。
问:你说的「活在当下」和「我现在想要成为什么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逻辑。
答:再举个例子,你现在20多岁这么想,有理想,有目标,想成为什么;当你生命还剩下一年的时候,你还这么想吗?
当你老的时候,接近你的人生终点的时候,你还这么想吗?总归要从现在这一点,过到那一点;你无论怎么想,你就活80年、100年。
问:如果生命真的走到了最后的阶段,我一定不会把它浪费在各种想象和幻想当中。我一定会在在这一刻去触摸真实的生活。
答:你为何不现在开始做?把每天都当做你的最后一天来活。
问:那好像需要很多勇气。如果向内探索,去观察自己,确信感就会到来?
答:当你真正了解自己之后,这种确信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嘛。你不需要任何权威告诉你,这个是对的,这个是错的。你自己观察到的自己,哦,这就是我。没有权威的一种确信感。这就是自信嘛。
问:毕业季的时候,从校园走向社会,一下子有了很多选项,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择。
答:每个选项都在影响着你,是不是?在影响着你的内心状态。
能否去观察这种影响?看看各种选项在你内心掀起的波澜。
每个选项背后,是否对应着一个欲望?一种想要?
看到这个选项不错,我可能适合。看到那个选项,不错,我可能也适合。
能否想一想,有没有可能这所有的选项都不适合你?
当你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的时候,这些选项就在干扰你;
当你知道你喜欢什么时候,再多的选项也不干扰你。
▸
问:我不确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、擅长什么、能做什么,怎么办?
答:对于20岁出头的人来说,从我非常有限的经验来看,真正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人,非常少。
这个不怪每个人,我们从小的教育没有心灵成长这一块,它只在给你传授知识,却没有告诉你怎么生活,怎么去观察、认识自己。
知识很容易获得,对不对?
通过教科书、通过老师的传授,自己的学习,你总能获得知识,然后知识就变成你的记忆的一部分。
然而如何使用这些知识,也就是说你和知识的关系是怎样的?这一部分没人能够传授给你,你需要去观察、理解。
由于内心成长教育的缺失,我们在20岁出头的时候有这种困惑,在所难免。
在这种场景下,如果变得实际一点的话,我的建议就是不要纠结,选择一个去做。
从此刻开始觉察自己,发现自己。等到你真正懂得自己那一天,有必要的时候再做一次转变,我想那一次转变,你一定不会纠结。
那个点,或许是你人生最重要的点,而不是此刻。
此刻这个点是社会上、媒体上告诉你,这个很重要,但它未必是你人生真正重要的时刻。
▸
答:20多岁,是一个值得去试错的年龄。
去尝试、去感受。
在这个时间点,尽管各路媒体、各种社会角色告诉大家,这个点很重要。
但重不重要,每个人需要自己看,每个人自己心里清楚。
你认为它重要,它就重要;
你认为它不重要,它就不重要。
问:此时此刻,作为毕业生,我该怎么做呢?顺水推舟,随着生活的潮流,有什么样的机会,就抓住什么样的机会?
答:第一,不要纠结。第二,觉察自我,不要过于陷入自我当中去。
如果你一切的算计、考量,都是围绕着你一个人的利益,你会发现各种矛盾此起彼伏,你也很难下定决心。
▸
问:你说的「不陷入自我」和职业建议常说的,看看别人需要什么,社会需要什么,时代需要什么,是一个意思吗?
答:可能比较类似,但是未必完全一样。
首先,当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时候,其实你也就不了解这个社会;不了解这个社会,你也无法真正知道这个社会需要什么。
尽管你会受到各种影响,意识到可能社会需要这个,需要那个。
但其实你真的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,除非你透彻的了解自己,了解你作为社会的一份子,这样才可以了解整个社会。
所以,看看社会需要什么,这说起来很好听,但是操作起来很骨感。
▸
问:对于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人来说,一方面要向内去观察自己,了解自己,另一方面是不是要行动起来?多走走,多看看,多去了解一些事物,开阔眼界,也很重要吧?
答:了解自己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线。
在二十几岁的时候,能够完全透彻地了解自己,对有些人可能稍微容易一点;对于很多人来说,可能不太现实。
所以,行动起来意味着不要纠结于任何的选项。
如果你要去做选择,选一个,做,就行了。
在这样一种生活的历练中,逐渐去观察自己、认识自己。
当你透彻理解了自己的那一天,你必然要做一个新的选择。现在,有什么样的选择,选一个就行了。
▸
问:还有一个问题,当我们的个人选择遇到群体压力的时候,怎么办?比如,我想去做一件事情,但是,我担心不赚钱,或是家人不支持,这个时候,我也犹豫是否要坚持己见。
答:你看往大了说,还是对自己不了解,所以容易受影响。
看似你现在是否要坚持做这个事情,其实,坚持或不坚持,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你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?
在你完全理解自己之前,其实很多的选择都是很随机的。没什么差别,无论是什么,去做就行了。
这个需要大家调整心态,特别是自己想做的事情,受到这种群体压力的时候,你既可以坚持下去,也可以停止。没有对错,问题在于纠结。
问:就是说做或不做都可以,但纠结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。
答:即使你坚持做,可能不怎么成功,所谓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;但它总归是场体验,或许这种体验能够让你发现你是谁。
▸
问:有时候,我们会在不同的选择之间纠结,比如说我是去考公务员,是去工作,要干这一行还是干那一行,我们都是很执着于行业和工作的外在表象。但其实这还是一种表象。其实无论做什么工作,我们都可以从中去感悟生活,你怎么看?
答:咱们说到如何能够透彻的理解自己,如果之前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向内观察中,此时如果你愿意,可以尝试向内探索,借助你的生活,来向内观察自己。
无论你选择哪个职业,哪个行业,哪个选项,你必然要跟人接触,对不对?
在这样任何一种选项中,你都可以观察自己,在各种关系中去观察自己,了解自己。不着急下结论,也不着急判断。
如果有这样一个心态,我想你的那些选项可能就没有那么纠结了。
无论什么工作,周围环境都在影响你,能否觉察这种影响,在各个方面?觉察到影响,它的威力也就消失了。
换句话说,
能否保持出淤泥而不染?
无论在哪个淤泥里面,
你都可以不染。
公平和命运
问:人在十几岁、二十几岁的时候,会对世界有很多好奇,很多想要。
想要但得不到的时候,就会触发很多想法和问题,比如为什么别人有,我没有;别人可以,我不可以……
答:我这样问你,如果你不在乎这些事情,你不在乎「别人有,我们没有」这个事情,你还会在乎公平还是不公平吗?
问:如果我不在那个现实里面,可能就真的不在乎了。
答:所以你看,一旦在乎,你就想要。想要,得不到,就会比较,比较带来一种不公平的感觉。
问:确实是因为在乎,在乎也是因为有了分别心,认为这个事情非常重要,所以很想要。但是想要又得不到的时候,心里就不舒服了。
答:你看我们所认为的这种公平,希望外部环境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欲望,这叫公平。
但你的欲望是无限的,外部世界怎么能满足你那么多欲望呢?
你的欲望有多大,这个不公平就有多大。
从这个角度看的话,这个世界不存在什么公平不公平,而是你制造出一种公平的概念,结果就出现不公平。换言之,公平也是一个想法。
▸
问:如果我们在个人发展的过程当中,确实需要一些资源支持的时候,这个时候是不是也要去施展我们的智慧,整合一些资源,来支持自己的发展,而不是陷入公平不公平的想法当中。一旦陷入公平或不公平的想法当中,就被想法困住了。
答:先放下那个想法,然后在实际生活当中,行动起来,能做多少做多少。不要计较于公平和不公平。
一旦你比较,进入到一种公平和不公平的想法里面去。你的人生就被想法劫持了嘛。整天在想不公平,各种埋怨、抱怨。但世界不就是这样嘛,每个人都不一样。
人的欲望很大,社会满足不了所有欲望,必然会出现这种比较公平不公平的现象,所以它是常态。
问:如果我想做一件事情,尽力而为了,还是做不到,那怎么办?
答:接受。那都是外部世界的东西。
你为什么要让外部世界来连累你的内心世界呢。
你看,我们总是想通过外部世界的公平或成就,来让内部世界爽。
这里咱们再往深看一下。
大家在外部世界的探索,包括事业名利,不都是图一个快乐吗?这点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观察。
对这个阶段的人来说,TA可能一心扑在事业上,还没有意识到,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快乐和平静。
尽管TA下意识的希望,寻求这些东西能够带来满足,带来快乐。
所以,我们总是通过外部世界的运作,来让内部世界平静、快乐、满足。
但这是一条很绕的路,费尽周折。直到你的生活告诉你,要快乐、满足、平静,往里走,那是最快的路。
▸
问:还有个问题想问你,你现在纠不纠结「别人有、你没有」这个问题。
答:你关注TA、在乎TA,这种情绪马上就有。
问:你现在有关注和在乎的东西吗?
答:所以我不关注,我不在乎,就没有。
一定要洞察你的内心世界,只要你发现大脑对哪个东西产生执着,问题都来了。
这种执着就像字面意思一样,你抓着什么东西不放,脑袋里老在想那个东西,就会衍生出很多的想法,很多的问题,包括这种公平、不公平,实际上也是一种执着。
你非得执着于TA,你就会跟别人比较,公平不公平就来了。
当你创造一个概念叫公平,
你就创造了一个概念叫不公平。
你看这种划分,当你不在乎一个东西的时候,你也不在乎那个东西带来的公平不公平,压根就没有这个概念。
所以这些东西需要大家去感受,向内观察。
▸
问:你怎么看待命运?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,有人出生在那样的家庭?你怎么看待这种随机和偶然性?中国人就管这个叫命。
答:如果你在乎这个命,你就会在乎「公平不公平」这一说。
如果你能够接受,这一切都是随机无常的。当你能够通过内心的探索,真正的了解你自己,你也就深刻理解什么是命了,也就不再纠结于公平还是不公平了。
如果你能够向内探索,真正懂得你自己,你就解脱了。
这种解脱让你不再通过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命运的问题。
问:解脱了,从什么当中解脱了呢?
答:从自我中解脱。
我们谈命运的时候,背后总有一个自我在运转着,不是吗?
当你不再纠结于你的各种小问题,不再算计的时候,其实你就不在乎什么是命运了。
同辈比较
我们都知道,比较是一个「圈套」,今天一起来看看,有没有可能走出这个圈套?
问:我们总是喜欢比较。怎么跳出这种比较呢?
答:比较也是一种习惯,我们从小的教育里充满了比较、竞争、上进。当这种教育理念,从小到大,都这么贯彻下去的时候,这种比较的习惯就变得非常深了。
在学校里面,大家比较成绩,也比较其他东西。临毕业的时候,开始比较方向、出路。毕业之后,开始比较收入,婚姻状况,财产。
我想每个人需要去觉察这种比较带来了什么。
问:别人都在比的时候,我可以不比吗?
答:可以,你为什么要比呢?
比较会唤起自我,
自我是一切精神冲突的唯一来源。
▸
问: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实,在二十几岁的时候,很多人还没有看清楚,你有你的现实,别人有别人的现实;每个人在不同现实里的选择,真的没什么可比性。
答:一旦选择比较,意味着你要把自己简化成那么几个参数,来方便比较。
如果你的人生可以简化成这么几个参数,岂不是很可笑吗?
每个人的人生都很复杂,每个人的现实也很复杂。
什么是现实?现实就是你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。现实很复杂,无从比较。
比较把你的人生窄化了。因为你被这种比较局限在那几个参数里面,比如收入、年薪等等。你所追求的只是想去调整那么几个参数,让你在比较中能够占上风。
总之,大家得觉察到比较的倾向。
▸
问:你说的觉察是什么呢?我知道我和别人在比,这个知道就是觉察吗?
答:还有很多时候,我们在比的时候,我们可能不知道我们在比较。但你只是感受到了,比较之后,要么难受,要么很爽。
必须深刻领会到比较的后果,包括它对自我的唤起,带来的内心混乱,这样当你遇到新情况,又开始比较的时候,你就会提醒自己——不要比较。
问:怎么才能跳出这种比较?
答:向内走。
问:向内走,我就能找到不去和别人比较的勇气和信心了?
答:当你真正了解你自己之后,你发现你自己无与伦比,怎么比较?
你的独特,你的擅长,你的特点,无与伦比。
当你向内寻找之后,你的人生变得丰富起来,也不再是那几个参数了。
你看多少人?活着很悲哀,其实对不对?就靠那几个参数活着,屈指可数。
当你向内探索之后,你会发现你的内心特别的丰富。
当我们向外寻求的时候,和别人比的时候,生活就是那么窄,就是那么几条路,几个方向,但其实当你真的往里走的时候,向内观察的时候,其实豁然开朗。
条条大路。
所以你看二十几岁迷茫,就迷茫在——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,为「我」所困。你的好奇心还在驱使你,不断地往外寻找,很多人直到精疲力尽,才打算开始向内探索。
很多人精疲力尽的时候,也可能选择继续麻木下去,终了一生。
所以,一切的选择由你发起。
▸
问:就是说,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些问题会自然的化解?
答:不会。
问:会不会二十几岁的时候有困惑,我就这样过生活。然后等到三四十岁的时候,这些问题也就接受了,也就不迷茫了。
答:大多数人变得麻木了,但麻木不是不困惑,生活不走心,活得很麻木,对不对?
走心的生活,意味着我们需要向内观察和探索,去感知内部世界的丰富性、多样性、不可比拟性。
在这样一种丰富的背景下,你才知道你是谁,你才知道你喜欢什么,你的这种热情在哪里,激情在哪里?你永远无法通过向外探索知道这些。
向外探索充满了影响,习惯,充满了各种「坑」。
(本期完)
(收听节目音频,亦可转至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 —— 《空谈 · 二十几岁》)
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洞悉中西方现实,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