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用一个模型,来描述一下内心和想法的关系,看能否有助于大家理解内心规律。

咱们先看第一张图片,图中的黑线和黄线,是否交叉?


再看下面这张图片,你发现了什么?



再看下面这两张图片,你又发现了什么?



详解如下——

问:Cico,你想用这四张图片指代什么呢?

C:希望通过这四张图片去表示内心的状态,想法的活动。

首先,这四张图展现出来,已经是一个具体的画面,但咱们都得超越任何的画面,去理解内心如何运转。

这四张图不是内心的真相——请大家一定不要误解——尽管它所描述的可以指向内心的真相。

你看,第一张图代表的是,咱们内心有各种充满冲突的想法,各种的问题回路,各种的想法回路在互相打架,这是我们各种精神挑战的来源。

我们人一旦动用想法,就会进入这种冲突状态。


问:第一张图就是说,从空中往下俯瞰的时候,这个黄色的线和黑色的线是交叉的。

C:对,你看,对于很多人来说,内心完全被语言所框限,由语言所钩织的想法充满了逻辑的冲突和问题——应该是,不应该是,这样做,那样做,等等等等。

反应在这个图里面,就是各种的交叉,当内心被无数的交叉所劫持的时候,那内心就没有了活路。

问:你说的这个「交叉」,是不是也指这样一种情况——

脑海当中,好像有两种声音在打架,这个声音说,“要这么做,嗯……不行不行”;

然后那个声音说,“要那么做,嗯……也不行不行”。

所以两种想法一直在冲突。

C:可以这么理解。这完全是我们陷入想法,陷入对语言的执着所带来的问题。

但如果我们人走出想法,走出对任何想法的执着,放掉语言,让内心回归到一个无边无量的状态,不被想法劫持,不被画面劫持,也不被言语劫持。

那你看,这就到了第2张图——


原本看似交叉的想法,当我们去掉对想法的执着之后,发现,哎,其实没有交叉。
原本看似冲突情况,似乎也没有冲突了。

当内心不再纠结于某个想法,应该是、不应该是的时候,发现所有的情况都不再交叉。


问:那对应到之前举的那个例子,就是说在现实生活当中,其实一件事情怎么做都行,这么做也行,那么做也行,甚至都可以做,甚至都可以不做。总之就是怎么都行。

所谓的冲突都是在想法层面,“我非得这么做”,而想法又是用语言表述出来的,所以我们在语言/想法的旋涡里,转啊转啊转,大脑总也转不明白。

C:大脑从一个立体被矮化成了一个平面。

你看,任何东西一旦落于文字就特别的平面。


一些事物在立体空间里面没有任何的交叉,但一旦投射到平面上去,就有了各种的交叉,这也代表了我们内心被语言矮化的过程。
我们大部分人死抓着语言不放,结果内心呢,就被矮化成这些符号表达。

问:这个也是很反直觉的,就是在生活当中,当内心感到困惑、迷茫或冲突的时候,有时候,人还总想去想明白,哎呀,我去分析这个情况,我要对比利弊得失,又在想法里想。

其实这个时候最需要清空所有的想法,去冥想。

C:让内心从平面恢复到立体,不要在平面上找方案——

“我非得让它不交叉”,结果是越找越难受,这是个幻象,这是一个死胡同,得彻底死心。

问:当内心越乱的时候,越是需要冥想的时候。

把想法/画面/语言都放下,都清空。这个时候再去看事实,看能看到什么。


C:内心必须得回到这样一个无边无量的状态,去触碰真相。
这也意味着,我们在触碰内心真相的同时,我们依然可以合适的想。

让那个「想」跟真相保持一致,意味着我们不能随便地想,不能胡思乱想。必须让这个「想」适得其所,因为这个「想」有它的绝对的秩序,就是内心的真相。

还是拿这几张图为例,当我们感受到真相就是——哦,这些事情不交叉。内心充满了空间,内心极其的自由。

当我在不得不动想法的时候,我就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,让这个角度符合内心的真相。

那咱们就到了第3张图、第4张图和第N张图(第N个角度)。


(注:点是线是的一个侧面。)


C:无论哪个角度,只要这个角度跟内心的真相保持一致,我们就不会陷入到新的幻象里面,新的问题里面。


这意味着去冥想,触碰真相,感知内心的规律,方能合适的想,选择合适的角度,不被想法欺骗,让想法为这个人所用。
只在必要的地方使用想法,让想法适得其所。

你看回到第1张图,我们出现这种交叉的情况,都是来自于自我的唤起,一旦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看问题,就会出现无数的交叉——

我要做这个,我要做那个,我应该这样做,我不应该那样做,我想吃这个,我想吃那个……

一旦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来看问题,来想问题,那必然会出现第一张图这种情况。

放掉自我,内心才能回到一个无边无量的状态。只要没有“我”这个中心,一切都有它的位置,一切也不会交叉碰撞。


问:这个“我”是一个单一的角度吗?

C:这个“我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,非常细微的东西。咱只是用一个文字“我“来表示它,但它绝对不是一个单一的角度,大家千万不要被语言所带跑。

很多事情,比如说自我,是一个非常复杂,非常细微的事情。但一旦用一个词、一个字来表示,我们就以为,好像就一个点,但实际上错了。

自我背后所指代的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东西。这是咱们在以往的节目里,在以后的节目里,和大家不断探索的——

去理解自我在人生方方面面的展现。


问:好,最后一个问题,通过你刚才的分享,可能有些朋友觉得理解了;但有没有可能,有的朋友觉得,你这种方式瞅着挺好,但我怎么理解不了呢?

C:忘掉它,它不是唯一的阐述方式。

这样的描述可能会适合某些朋友,TA有类似的这种观察,或有类似这种理解方式,那可能TA通过这样的方式,可能会更加直接地知道是怎么回事。

因人而异。

如果你觉得这个对你来说不好理解,忘掉它。

咱们一起探讨其他不同的表述方式。

总之,文字图像都不是真相,超越它,你定会发现你的理解方式。

问:好,那这就是关于这个内心和想法关系模型的阐释。

最后多说几句,这个模型是曼谛第一次公开发布,用空间几何来描述内心规律,是一种新鲜的尝试,简洁抽象,一语中的。

多年的数学训练,让Cico擅长用抽象的方式去揭示内心的规律,正所谓,让知识和想法适得其所,在最必要的地方,发挥它们的作用。

希望这种表述能帮助大家,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内心:)


(收听节目音频,亦可转至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 ——  《空谈 · 内心和想法的关系模型》



返回空谈目录



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洞悉中西方现实,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