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欢迎加入空谈,音频、文稿如下——
问:今天的话题是,为什么这颗心总有一种想要写作、表达的冲动,但是这个行动却很难发生。心里总是有顾虑,还是有恐惧,所以这个行动没发生,是吧?
Cico:好,以上是本期的空唠唠。
(笑)
问:自问自答了,是吧?(C:没错。)但为什么行动还是没发生呢?
所以想请教一下Cico,平时你有大量的观察、阐述和分享,你的确信感是从哪里来的?
C:你觉得有了确信感,就没有了恐惧?是这样子吗?
问: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又是自我的表达,想法很善变,担心自己今天写完了,明天再一看变了。
C:但你此刻这么想是一个自我的活动,这样想本身已经是自我的表达。
能否这一刻熄灭自我?否则这个问题无解。
真正地写、表达是个行动,在这个行动中能否没有我?
当没有我的时候,这颗心可以依然在做这个事情,但也不再纠结表达这个问题。
问:关于自我,曼谛谈了很多很多,那“没有我”究竟意味着什么?有时候感觉放下自我了,但其实“我”还在,在底层以细微的方式运行着。
C:所以我们得看什么是表达。
当在这样一个自我的状态下,那表达就是自我表达;当这颗心没有“我”的时候,表达也不再是一个关心的事儿。
为何自我想表达,表达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抒发,意味着舒展,这对应着一种愉悦,一种快感。
问:写作、表达可能也对应着影响。
C:这个是我们之后要谈,可能在一分钟之后要谈。
这一刻,我们看到当这颗心想要去表达,通过语言——无论何种形式,去表达的时候,有一种抒发的快感,这也不能否定它,否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要去表达。
所以这对应着大量的想法移动——所谓的欲望。
但这颗心也在看,哎,这样一个表达背后有各种的事情,对吧?包括对应的利益、变现之类的,同时还得看到这颗心也害怕,怕被评判,怕被怼。
▸
问:但是自我表达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事情,很多人ta想表达的时候没有意识到。但是,你看很多作家的精神状况是岌岌可危的,有时候越是表达,越是被这个自我所困住。
C:所以我们得看到,很多人想要去表达,不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感觉。这颗心在追寻,表面上、意识上、言语上说我要想去表达,但背后不还是这颗心想要去追求这样一个表达的舒展的感觉。
问:有时候,想要写作和表达的人,心中可能对自己都有一个画面,觉得自己应该写的特好特牛,总觉得自己写的还达不到自己心中的那个样子。
C:这颗心要超越这样一个表达能够带来的快感,还希望能够涉及到更多人,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共鸣,等等等等,所以写作本身充满了目的,充满了冲突的能量、困惑。
所以,这样一个自我表达很危险,就像刚才Joyce所说,很多所谓的作家,因为这个自我表达带来大量的精神困扰,因为自我表达出来的相,这些相在加强自我。
问:表达不一定是写作。
现在有很多人拍vlog,拍视频,不知道大家怎么去看待这些博主的精神状态,总感觉到他们这背后有很多的费力、努力,压力也很大。
C:但还在说,还在表达,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所谓的文字、语言、视频的表达中所带来的影响来获得一种满足。
这跟那些寻求权力的人有何差别?权力的影响、控制,媒体也是如此。
所以你看这颗心充满了动机,充满了无数的细微的动机,那这个表达变得异常的困难。
问:其实很多写作者是睡不太好觉的,因为大脑和语言的关系很纠缠。比如说,所谓写小说就要去构造,用语言去构造各种的画面、场景。
C:意味着大量地使气,使劲,这颗心要去想。
问:这些东西如果不会清空,有的时候也容易滞留,其实睡不太好,而且带着自我写出来的这个东西,这里有很多非常细微的自我的回路被别人读到了,是一种自我之间的加强和影响。
C:所以你看,写作、表达,所谓的表达为何要这么做?
这颗心越是想要表达,自我动机越强,那自我有无数的恐惧、问题,反而这颗心最终什么也做不了。
即便要做,这颗心充满了精神挑战,这个精神状态变得非常的恶劣。所以,为何要表达?能否不表达,能否不去制造这些垃圾的相?这些加强自我的相,这些危险的相。
就为了一个愉悦吗?为了一个满足吗?为了一个影响吗?它什么也不是。
所以,这样一个追逐表达、追逐写作的心,是不是依然是一个自我困惑的表现,是人生困惑的表现?
问:写作涉及到这颗心和语言文字的关系,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。有些人也可能是通过写作,把这些想法抒发出来之后,也可能会有一种倾吐疗愈的效果?
可能对一些很幸运的人来说,ta能用文字去合适地表达,其实也是一种倾吐、清空的过程?
C:当这颗心疗愈、清空的时候,这个表达也不再是一个关心的话题,能否看到这样一个细微的差别?
▸
问:Cico你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、感悟?
C:能否不表达,能否不想着去影响别人?
在Cico这里,表达不是个事儿,因为不是去表达什么,不是去展现什么观点,不是想去影响谁,而是希望能否协助更多的人,看到这个世界究竟在发生什么。
这个表达不是去制造影响,传递相,而是希望能否辅助更多的心清空意识活动。
在这样一个过程中,所谓的表达有它的位置,但它从来不是一个可以值得单说的事儿。
你单说,就是一个加强、一个聚的过程,就是一个产生问题、制造是非的过程。
你看很多人只想去表达,想要倾诉,想要发泄,想去写作等等,它是一个聚的过程。
问:聊这个话题,也是看到一个朋友写的新年愿望,希望新的一年,“能够鼓起把想法变成文字的勇气”。
C:写作不是把想法变成文字,而是让文字辅助这颗心看到实际上在发生什么,那个过程中可能有想法的内容,但那个想法是去看到真相,所以那个时候文字才可以适得其所。
如果只是想把想法变成文字,图啥?
想法的本质是什么?
这些东西、这些底层话题不去回应它,总想着把想法写下来,一个人可以写日记啊,写日记不就行了吗?但为何不满足于写日记,还想写出来给别人看?
看看这些动机,看看这些问题,看看这些困惑。
一个人还得亲自去理解想法的本质是什么?看到想法的本质,它整个在人的大脑的作用和位置,而不是单纯地想把想法写下来。
所以,这颗心还是困惑在这样一个大问题上——什么是想法,什么是自我?
问:对,刚才这番探讨最终指向了什么是自我,完全看到自我在生活中的展现意味着什么?
可能很多和曼谛同行的朋友都在观察自己,也看到生活中自我的展现。但是会有担心,担心自己看的不全面,没有看到所有自我的活动,担心通过这样的写作表达出来之后,还是有自我在潜藏着
C:还是老问题——如果写作是目的,表达是目的,这个事情大可不做。
当你真正做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,你发现可能得写,可能得表达,那个事情自然发生。
所以,你能否发现人生的意义?这个可能比怎样写作,如何写作,如何表达重要一万倍。
问:今天最初这个问题是一个很表面、很肤浅的问题。
C:非常局部的问题,非常狭隘的问题,问题背后还是这颗心能否发现人生的意义。
问:从表面的问题顺藤摸瓜,一步一步深入,发现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这个理解这个自我、想法、语言、人生这些底层的大问题。
C:没错。
所以,真正的问题就是,这颗心为何不深入进去,去理解这些大问题,而总是在表面上去希望能够实现各种的小问题,能够解决小的问题。
大问题不解决,小问题永远解决不过来。
问:Cico,你观察和阐述的确信感来自什么呢?
那一定是来自看到了内心的实相和真相,是吧?哎,我看到了这个是真的,这种表达的确信感,就自然生发了,是这样吗?
很多人ta看到了自己的想法,但是隐约感觉到这个东西好像不是真的,但不知道什么是真的。
C:所以,「真的」你无法描述;描述的不是「真的」。
所以表达一定不是去说什么是真的,你说的永远是假的。无论你怎么说这个是真的,这个语言永远无法是真的。
问:Cico,你怎么知道,你观察到的、阐述的那个是真相?
C:是因为这颗心看到了真相,触碰了真相,所以才去用非常有限的文字去描述它。
但对于每一位读者、听者来说,ta需要亲自观察,这些文字才可以适得其所,否则单纯去看这些表达没有意义。
问:你说的触碰真相这个过程是在想法之外、意识之外的。
C:没错。
问:整个身心深刻地感知到、领悟到就是这么回事,然后再通过语言文字去谨慎地传递。
C:没错,而且对每一位听者有很高的要求——全然地听,不被语言所框限,亲自看到语言指向什么,也不要通过咱们一场对话来领悟所有——不要有这样一个期待。
而是在不断地听、反复地听、大量地听、没有目的的情况下,让我们的感知同步,自然这颗心就不再费劲理解这些话指向什么,所以这样一个表达本身它是一个双向的。
换句话说,这不是表达,这是沟通,这是交流。当这颗心在交流和沟通的时候,压根就不关心什么表达的事儿。
问:就是为了让真正的沟通发生。
C:没错。
列位,我们能够看到一起看到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,让沟通发生。
问:那这个对听者肯定是有要求,ta对内心也一定有热切的兴趣,有细致深入的观察,严肃,这时候ta在听这些指向真相的内容,ta才能够合适地投射,真正的沟通才能发生。
其实在曼谛这几年的传播中,观察极少数理解很好的朋友,其实这些人本身对自己也有大量深入的观察。(C:那是。)所以ta知道这个是在说什么。
C:没错,所以你看,这个跟表达无关。
讲者、说话者想方设法希望能够促成沟通,那听者也是如此,也在观察、聆听、在发现,最终让沟通发生。
问:所以Cico,在过去这几年你有大量的观察阐述,在别人看来所谓的“表达”,但其实你并没有想着“我要去表达”,而是在让沟通发生的过程中,表达适得其所。
C:没错。
问:你觉得咱们刚才这番探讨……
C:去亲自看到这个问题是怎么被扭转过来的。
当这颗心发现了,能够沟通、能够交流是人生的意义。当一个人能够独处的时候,ta自己能够跟自己交流,能够观察自己,看到自己,ta才可以跟更多人发生这样一个真正的沟通和交流。
在这个过程中,所谓的表达有它的位置,但不值得一提呀。
当这颗心看到这样一个状态,触碰这个状态的时候,ta之前那个问题没有意义了,之前那个问题也不再相关了,这叫回答问题了。
因为看到那个问题是个如此局限、如此肤浅、如此表面、如此狭隘的一个自我寻求而已。
问:聊到这,最后还是想问你一个问题,在问之前,似乎也能看到那个答案,但还是想听听你的看法——为什么不敢表达,有时候是因为害怕评判,你为什么不担心别人的评判?
C:一个真正想让沟通发生的人,ta在用心地参与沟通,怎能有评判?
问:有评判的人也没有在好好地听说话。这样的人ta根本就没有参与到沟通当中来,这样的人ta的评判有何意义,还是ta脑海中自我的一些偏见,还是被自我一叶障目。
C:没错,没法在乎,因为不相关了。
ta没有沟通,ta的评判只是一种发泄而已,发泄ta内心的这种冲突,这种无知,这种困惑,但同时ta的内心极其得隔绝,极其得痛苦。
所以,ta的心能否真正地沟通起来,跟这个世界沟通起来,这是咱们关心的事情。
所以无论ta怎样的评判,那是ta内心问题的展现,这颗心看到了评判跟这个事情毫不相关,因为ta没有看到这个事情的本身,ta没有真正看到这个事情而已,所以这些评判是一个自我隔绝的行为,跟沟通没有关系的。
▸
问:聊到这儿,咱不得不把这个话题再往下推进一下,真正的沟通其实就是建立关系的过程?
C:是。
真正的沟通是我们彼此看到一样的东西,不是通过想法、画面的灌输,那些洗脑的东西不是沟通,而是我们亲自用心的观察体会,看到了,发现了,我们看到彼此了,这就是一个真正建立关系的过程。
问:刚才感到,比如说像Cico这几年的观察和阐述,其实是一个非常真诚地在沟通,去和有缘人建立关系的过程,这心情真挚、赤诚,但如果说谁看了这个内容还在评判或怎样,ta也并没有真正想要去建立这个关系,还在这种自我的隔绝中,没有打开心门,还是被想法这个紧紧地包裹着。
C:有各种的烦恼不说。
而且这颗心一旦能够建立这样一个沟通,ta的人生已经发生了彻变,彻变意味着沟通,沟通意味着彻变,意味着不再隔绝了。
所以看到这样一个情况,知道,哦,这些大脑在ta的隔绝里面,有ta的言语的反应,所谓的评判也罢,看清了,自然跟你没有关系,也不会被其困扰,因为都是语言,语言是啥?
语言都是机械的,但沟通是绝不机械的。为什么在过去几年曼谛有大量内容,反复的、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去说,就是希望能够有这样一个沟通发生——真正的沟通就是清空。
沟,通,一个沟渠通了,不滞留了,问题没了。
而且在这样一个沟通过程中,大脑很容易误解,产生新的问题,新的恐惧。
所以这颗心能否hold住,能否有耐心,能否消除所有的误解?这是每一位想要理解自己的人必须要做的事情——那就是能否不被自己的误解所误解。
对于曼谛来说,对于Cico来说,他的表达,他的说法,他的阐述也在不断地转换,不断地调整,也希望能让这样一个沟通能够发生。
问:这个误解是指什么?误解是评判,而且是来自过去各种回路的一个唤起,一个持续,被回路劫持了,但是你知道一个人有误解的时候,ta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误解中。(C:是。)这就是一个人走出想法的难度,就是在于想法这本身的特性。
C:文字带来的反应很强,文字不断唤起老的回路,这都是每一位听者、每一位用心理解自己的人,ta必须要过的关。
问:所以你看,最近连载的克里希那穆提《从已知中解脱》第十四章有这么一句话——要超越意识的局限,内心的寂静和空间是非常必要的(Space and silence are necessary to go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consciousness)。内心完全地安静下来,过去的这些回路也安静了。
C:是,所以这需要双方的用心,而不是一个人只图自己的表达,没有意义的,追逐愉悦那些事儿,没有意义的。
问:当放眼整个全局,放眼这整个的沟通,建立关系的过程,当看到全局的时候,似乎能把这颗心从狭小的局部带出来。
C:拽出来。
问:拽出来,对,挺形象的,就是当看到整个的图景,然后自己对局部问题的纠结——那个聚就被打散了。
C:所以本质问题就是这颗心能否总是跟整体待在一起,无论有怎样的生活场景,无论有怎样的事情,这颗心能否始终跟整体待在一起,或许这颗心自然就知道该如何表达创作了。
但此时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本期节目开始的问题了。
问:怎么去触碰到整体呢?去否定一个一个的局部,在否定的过程中去触碰整体,这个是曼谛在以往的阐述当中都在强调的一点——否定的艺术,是吧?
是你直接想去到整体,可能又是一个小小的局部,寻求——否定聚,自然会回到全然。
C:否定,意味着让聚消散。
所以这颗心能否愿意探索发现问题,能否愿意跟曼谛同行,去一起看到问题的本质,事情的实质,能否让真正的沟通发生。
问:当这样看的时候,那个自我的动机好像也在被削弱、打散。
C:瓦解。
问:这个词挺狠的——瓦解。
C:所以各位,咱们通过这样一个节目来聊这些话题,希望「无有入无间」正在发生着。
问:没有形象的东西能够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,真相能够潜入无意识当中。
C:没错。
问:好,这期节目咱们就聊到这,下期再会。
C:下期再会。
(节目音频和文稿,亦发布于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——《空谈 · 写作、表达和沟通》 )
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跨越中西方现实,用中英文揭露假象,助有缘人触碰真相。曾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