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坛经第三章,要点摘要和解读(去除叙事、佛门仪式等各种细节):
达摩初化梁武帝,帝问云:"朕一生造寺度僧,布施设斋,有何功德?" 达摩言:"实无功德。"
造寺度僧,布施设斋,名为求福,不可将福便为功德,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。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,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,真实妙用,名为功德。
【造寺度僧,布施设斋】
修行是内在修行,外在的事情来自于内心状态的展现; 而不是通过外在事情追求什么,这属于本末倒置。由内而外,这是自然。否则,追在外在,犹如作假。
【平等】
意味着这颗心没有画面,没有评判,没有衡量,以人相见,这是平等,也是最难的事情。
这才是真正的尊重,但整个世界黑白颠倒。这个世界忙着追求外在平等,但内在的全都是自我,全都是傲慢,互相瞧不起,哪有尊重可言。
内心谦下是功,外行于礼是德。
自性建立万法是功,心体离念是德。
不离自性是功,应用无染是德。
【内心谦下是功,外行于礼是德。】
真正的谦卑,意味着清空。这颗心无执,无为。这样,这个礼才能适得其所。
礼,原本是让整个神经系统的反应最小;但自我世界的礼,言过其实,其实是愉悦,所以假。理解文字的局限,回到老子的话,"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"。
【自性建立万法是功,心体离念是德。】
这颗心能够清空自己,这就是功。这颗心不被任何画面劫持,自然就是德。心离念,体也离念,身体没有毛病,舒展,念头对身体是有影响的。
【不离自性是功,应用无染是德。】
不离自性的心,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不离自性,这即是应用无染。不离自性,即不被画面劫持,这也意味着每一刻小心,慎终如始。
寻求让画面停滞,这和染是一回事,这也意味着大脑陷入幻象,离开了自性。怎么回来呢?即刻不再寻求,无为。
这是核心问题,大脑只要不寻求,所有画面都会瓦解。
念念无间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。 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。善知识,功德须自性内见,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。
【念念无间】
念念无间,这颗心没有坠入幻象,坠入幻象即聚,不再全然。不再全然,照看不周,就有了缝,那各种问题,都会趁虚而入。
刺史又问曰:“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,愿生西方,请和尚说,得生彼否?愿为破疑。”
师曰:人有两种,法无两般。迷悟有殊,见有迟疾。迷人念佛求生于彼,悟人自净其心。
所以佛言:"随其心净,即佛土净。"凡愚不了自性,不识身中净土,愿东愿西,悟人在处一般,所以佛言,随所住处恒安乐。
若悟无生顿法,见西方只在刹那,不悟念佛求生,路遥如何得达。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,目前便见,各愿见否?
【若悟无生顿法】无生顿法,这颗心能够即刻清空,能够即刻死去,这颗心才可以直面问题,处理问题,那这是真正的修行。
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,眼耳鼻舌是门,外有五门,内有意门。心是地,性是王,王居心地上,性在王在,性去王无。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心坏。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
慈悲即是观音,
喜舍名为势至,
能净即释迦,
平直即弥陀。
【喜舍】喜悦,放下。
【平直】平直,对险曲,这颗心有各种的算计、衡量,不可能平直。平直,即真实。
善知识,若欲修行,在家亦得,不由在寺。在家能行,如东方人心善;在寺不修,如西方人心恶。但心清净,即是自性西方。
韦公又问:在家如何修行,愿为教授。师(惠能)言:吾与大众说无相颂,但依此修,常与吾同处无别。若不作此修,剃发出家,于道何益!
心平何劳持戒?行直何用修禅?
恩则孝养父母,义则上下相怜。
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。
若能钻木取火,淤泥定生红莲。
苦口即是良药,逆耳必是忠言。
改过必生智慧,护短心内非贤。
日用常行饶益,成道非由施钱。
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?
听说依此修行,天堂只在目前。
(本章金句解读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