觉醒在此刻2022年3月直播实录 · 第一部分,视频、音频、文稿如下——

中国大陆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观看视频
audio-thumbnail
【完整版】语言、意识和自我
0:00
/48:41

audio-thumbnail
为何总在想,能否停歇
0:00
/8:21

大家好,每位朋友好。

咱们再次相聚,来自全球各地,天南海北。这一刻咱们彼此相见,继续这场旅程,去一起观察,一起理解这个人生。

人生就是人生,不是“你”的人生,也不是“我”的人生,而是这个人生。

从“你”的角度,从“我”的角度,我们误解了人生,扭曲了人生,曲解了人生,只有放下“你”“我”这个视角,我们才可以真正的理解什么是人生。

也只有放下“你”“我”这个视角,咱们才可以客观的观察自己,理解自己。

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,无论在中国,在哪个国家,我们都活在这样一个地球上,这样一个世界,永不息止。

因为人的意识活动总在继续,以各种方式在延绵不断。每个人无论ta有怎样的生活经历,有着怎样的所谓的社会的地位,教育背景,那些各种各样外在的尺度和标杆,每个人都在想,各种各样的想,这个内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。



我们很少去探寻、去问:为何我们总在想?

相反我们完全陷入想法,在这样一个想法的世界里面,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尺度、框架、标准,这个想法好,那个想法不怎么样……

但我们却很少一起看看这个问题,为何我们总在想?

这个问题不是说我不能想,而是一起去理解为何这个想法总在持续,总在延续。



在我们这个时代,互联网极其普遍,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互联网,对于很多年轻人,我们这一代人,互联网已经变成了生活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

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,这个互联网的使用是极其的频繁,可以说是猖獗。

在这样一种互联网的使用的背景下,我们人的意识活动更加的活跃,更加的细分;整个人类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,来加剧这样一个意识的活动。

但我们却很少去质疑去问,这样对吗?这样真的合适吗?

当一个人发现,ta周围的所有人,都有各种各样意识的活动,各种各样想法的活动的时候,这颗大脑在自动的遵循、跟踪、跟随,一不留神啊,认为这就是常态。



人一旦陷入到这样一个意识的活动,不息止,我们的生活就完全被这个意识所控制。

或者说啊当我们去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的时候,一定会发现这个所谓的生活,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识活动,各种各样的画面,各种各样画面所带来的反应,产生了各种的行为,这颗大脑极其依赖各种的画面,所以这样一个意识的活动变得愈发的重要。

放眼望去,这整个的商业世界、政治领域,都在充分的挖掘人的意识活动,充分的压榨,充分的利用,人类所谓这样一个经济活动本身,对应着各种各样的意识活动。



你看,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,“刺激消费”,“拉动内需”,这些名词听上去高大上,但实际上这些东西究竟对应着怎样的伎俩呢?

无论是刺激还是拉动,意味着要给这个大脑注入画面,通过画面产生反应,产生所谓的行为。

你看,我们把这样一个利用人的意识活动的行为,或研究也罢,学科也罢,整为所谓的经济学等各种的学科。

这里啊,讲话者不是去否认这个学科,而是看到我们各种各样的所谓的学科背后,其实对应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人的意识活动。




audio-thumbnail
画面、语言和意识的关系
0:00
/16:01

刚才咱们也一起观察了,你看这个人啊,对这个画面特别的执着,特别的依赖。总想通过这个画面带来一种确信感、信赖感、安全感,所以这个画面变得特别重要,那这样一个依赖的过程本身,就是我们这个人意识不断持续的过程。

那这个画面都包括什么,咱们一起去观察。

各种各样的想法,有着各种各样的画面,我们想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各种画面再现的过程。

咱们得保持觉察,这里啊咱们去观察,不是说去谴责,说呀我不应该有想法,呀我不应该有画面,那是另外一个套。

咱只是去观察,不是说去谴责、回避、拒绝,要千万要观察这个内心动作,不要走极端。

你看这些画面,各种的画面,每当说一句话的时候,听到一个词语的时候,大脑立刻产生的画面。

比如说,“苹果”,那可能每位朋友,这个脑海里的画面不一样,有的是红苹果,有的是青苹果,有的是能吃的,有的是能用的。

但你有没有注意到,“苹果”这两个字本身也是画面。“苹果”这两个字是我们语言的一部分,它的读音,它的写法本身也是画面,所谓的“相”。

所以这个画面啊,不光是这个图像,声音,各种各样的所谓的具象的东西,都是画面。包括这个文字本身,“苹果”这两个字,比方说它的读音,它的写法,也都是一个相,一个画面。

我们很少去意识到去觉察这个问题,语言本身也是相,也是画面。



所以,当我们去探讨人的意识的时候,这个语言不能忽略,语言使用的本身就是大量画面调用的过程。

所以,要理解我们人的意识,我们得拿出这股精力、这股能量去理解什么是语言,这个语言和我们的意识究竟有什么关系?

这样一个理解,需要你我咱们一起去观察内心,这样的理解,没有任何的理论,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事实。

当这颗心能够看到这个事实的时候,什么理论也不需要。



那什么是语言?此刻讲话者也在使用语言,每位朋友在日常的生活里面,也有大量的使用语言的场景,我们之所以很少去留意这个语言,是不是因为我们这个大脑,已经条件依赖于这些语言。

我们周围的人都在使用同样一种语言,一种方言,熟悉的口音,熟悉的味道,这个大脑不自觉的就没有再去觉察语言本身,对我们意识的影响。

你看,在我们的生活中,到处都是语言。去超市购物,各种的标签,各种的促销都是语言。

“促销啦”,“跳楼价”,还有各种的广告,这个有营养,那个更健康,还有各种的口号,标语,贴得满大街都是。

能否看到,这些贴口号,贴标语的人的用心啊,真是用心良苦,生怕你们忘了,得反复刺激。

就像刺激消费一样,你看再打开电视,上网,呀,各种的文字,各种的消息,各种的故事,各种的八卦,各种的娱乐节目,全是它通过文字来去唤起一种感觉;到这个所谓的即时聊天通讯软件,大量的言语的沟通,交互。

很多朋友还在上学,在学校里课本,各种知识的传授,都依赖于大量的文字。

所以,这个文字、这个语言变成了我们生活非常基础的一部分。

我们当代这个生活,可以说,都是基于这个语言进一步构建的。所以一不留神啊,这个大脑就忘了语言,完全被语言"陶醉了"。



我们通过语言的沟通,唤醒一种亲密的感觉,嗯,咱们是同道中人,噢,咱们是一伙的,嗯,咱们不跟ta一伙,各种所谓的朋友、关系。

你看,有多少跟言语有关系。在这样一个集体的,对语言的依赖的这种环境里面,每一个人都特别依赖语言,把语言当回事儿。

这个“当回事儿”不是说,你不应该把它当回事儿,而是说这个大脑过分依赖语言,总是指望着语言能够带来什么。

所以,只要这个大脑不去亲自理解,观察什么是语言,这个大脑总在遵循,总在模仿,结果就是大脑误把语言当成真的了。

也就是说啊,这个大脑没有看到,语言本身它是画面,这个画面又唤起了新的画面;而是把语言对应的这个所谓的抽象当成真的了。

所以,当我们没有把真实的场景和语言所构建的这个抽象区分的时候,大脑不自觉的,把这样一个现实和语言所对应的抽象混为一谈。

为何混为一谈?方便啊,对吧,容易啊,不需要想,也不需要去理解,这样很容易。



你看大脑多懒,太懒了,大家都懒,结果呢,我们变成了语言的奴隶,被语言所唤起的反应画面所劫持。

那在这样一个时代,只要谁懂得这个语言的规律,就可以任意耍耍猴,商业在干这事儿,这个政治也在干这事儿,各个领域都在干这事儿。

你看这个生活是不是很悲催,这么一个看似非常小的错误,酿成了大祸。

一个人嘴上怎么说,跟事实是两码事,为何这个大脑只信嘴上说的,就是不看这个事实呢?

这个言语可以直接带来反应,带来愉悦,这比直接去看事实要容易很多呀,对吧?

若我要去看事实,我要严肃起来,我要清空想法,我要清空画面,去全然的看,这个不容易的。听别人在嘴上这么说一说,既有愉悦还容易还方便,我干嘛去看事实。

我们能否看到大脑这个惰性,极其懒惰,也正是因为这个惰性,全球的惰性,无论在哪个文化里面,哪个语言里面,惰性都一样,这个人就完全陷入到语言,所带来的画面里面,而我们都不再去看什么是真的,什么是事实。




audio-thumbnail
语言、遵循和独处
0:00
/6:15

你看整个人类被语言框限,大家是互不理解,互相蔑视,互相看不上。

人完全活在了这个语言所钩织的自我隔绝中,大脑完全陷入到由语言所钩织的画面中。

渴望好的画面,好的言语,我爱听好话,我得受到好的评价、赞赏、赞许——嗯,这个评价不够,我得需要高度评价。

你看,大脑陷入到这样一个由语言所钩织的意识里面。

大脑渴望积极的、好的,由此我们构建了这个所谓的“体面”。当然,这只是体面的一部分。这个大脑,想要好的,愈发要更好的,蹬鼻子上脸。

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里面,所有大脑都这么着,结果是,我们的话是越说越假,越说越离谱,但大脑依然去遵循去模仿。这颗心冲突满满,压力山大,这,就是人的集体意识。

不同的国家、文化,有不同的集体意识,即便是这个在西方国家,这个所谓的个人主义,它也是集体意识。别看每个人的想法内容不一样,这个模式完全一样,也是集体的。

这个中国大陆流行这种集体主义,也是集体的,个人主义也是集体的。

你看,表象多么具有欺骗性。



对于一个人来说,我能否摆脱这个集体意识,也就是说这颗心能否独处,这意味着,我得亲自去理解,为何我深陷在这样一个集体意识里面?

即便我逃到了这个山林里面去隐居,但我这颗大脑依然处于这样一个集体意识里面。

所以,如果内心没有理解自己,没有理解这样一个意识的混乱局面,外在手段,可能没那么重要。

有没有可能无论我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面,这心颗能否独处?

能否不再被这样一个集体意识所左右?

这意味着去真正精神独立,这颗心真正独处。

那这颗大脑就得观察它的一言一行,理解看到它是如何使用语言的,或者说看到这个语言是如何使用它的。




audio-thumbnail
语言:借助符号,妥协的交流
0:00
/6:46

什么是语言?我们刚才看到了这个语言在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,生活的各个角落,它的威力,它的影响。

那现在这个人决定要去探索内心,要实现这个精神独立。那ta得去理解一下什么是语言?

语言是不是一些符号、画面?

这些符号和画面,它的组合按照特定的规则。这些规则本身也对应着画面,所谓的语法。

这样一种交织能够去表示唤起更多的画面,更细致的、更细微的画面。

这些符号既是听觉符号,当我们在说的时候,我们得听;也是视觉符号,这些书写符号我们得看、读,这些符号唤起一些画面。

如果这些符号,同样的符号,在我这里、在你这里唤起完全不一样的画面,我们就无法去交互,那这意味着这个符号指向什么,得有妥协。

咱俩指向的得差不多啊,要不没法交互。咱们这一帮人,这符号都指向的意思差不多,画面差不多,才可以交互。

所以,这个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交流,你我得妥协。我们才可以把这个符号共用起来;咱们一帮人都这么着,妥协——这些符号指向那个意思,好,咱们就这么表示,这就是语言的产生。

你看,在我们使用语言这个实际情况中,它的构建更加的复杂,它不是同一时间即刻产生,而是经过不同年代、不同人、不同时代不断的演进。



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,我们都是语言的使用者、学习者。这个语言是从小被灌输进来,特定的意思、特定的画面。这样一个灌输的过程意味着,我们就很难去觉察语言对我们的影响。

因为在我们会语言之前,我们什么也不知道,这个母语先入为主,大脑就自动接受了。

在我们这样一个环境中,每个人都是这样接受语言,所以不自觉地把语言当成真的了,这个大脑自动的依赖语言。

刚才咱们也说了,方便、容易。但也正是因为我们大脑在过分依赖语言,就看不到语言的局限,这带来了很多内心的挑战和冲突。

你看,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,我们去购物,一些共用性的交流,语言很方便——“我需要买这个”、“我需要用那个”简单一说,这个大脑之间就可以做一个通信。

但我们得看到这个通信本身,它始终是妥协的。

比如说,刚才咱们的例子就是“苹果”,虽然是同样一个词,每人的画面不一样,苹果的品种不一样,也可能指代不同的产品。

但很多时候,这个大脑能够意识到这些不同,它对这个交流没有太大的妨碍,所以语言的使用很多时候方便了生活。

但为何这样一个语言使用的习惯,进入到我们的内心领域?

这意味着我们内心的活动有大量的言语的活动,言语本身就是画面,画面唤起画面。




audio-thumbnail
自我和语言的等同
0:00
/11:21

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——互联网的时代,这个意识更加的琐碎。

每个人都陷入到ta自己独特的语言意识里面,这样一种框限本身也就是自我隔绝,带来一种非常强的想要去表达自我的冲动。

你看这个互联网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自我表达,一方面这个自我深陷这种自我隔绝,同时呢这个自我在不断的制造垃圾,制造噪音,混淆视听。

能否看到这样一个现象,这样一个事情,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;看到人类对于语言是如此的误用、滥用。

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个大脑总在依赖这些画面,这些符号。但却没有去亲自观察,为何需要让这个词唤起这个画面。

当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,当这个大脑的关注点从语言它所对应的内容,那个非常容易自动唤起;

当这个大脑在关注这个语言是怎么唤起这个反应的,这个画面的时候,这个大脑的状态发生了变化,这样一个主动关注的过程就是觉察。

也就是说,当我在说话的时候,这个大脑在觉察这些言语在唤起怎样的反应和图片、画面,而不是一味的被言语所唤起的画面所劫持。

这样一个看似细微的调整,却带来一个实质性的变化。



当这颗大脑去观察这些言语所唤起的反应的时候,这意味着这颗大脑看到了这个语言的局限,看到了语言的问题,这颗大脑才去觉察,全然的观察。

这样一个过程本身就在改变我们使用语言的习惯,或者说,这样一个观察,全然觉察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让这个心独处的过程。

也只有全然的观察,这个大脑才可以不被语言所框限。这样当我在跟其他人交流的时候,我才看到这个交流的局限。

很多时候这个交流并没有产生沟通,可以说很多时候这个交流都是误交流。

因为这个人只图那个语言所来的画面,ta没有去觉察这个语言可能唤起不同的画面,所以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总是充满了自我投射。

因为这个大脑没有看到这个词语、这个表达可能会唤起不同意思。这颗大脑总在图表达的痛快,表达的直接,所以这颗大脑没有关怀。

ta的话、ta的意思、ta的表达,总是通过自己已经有了画面、现有的意思来传递。丝毫不管这样一种传递本身是否真的有效,还是给对方带来更多的困惑。

所以,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,这个语言的交流本身对应着大量的自我投射。

也就意味着这颗大脑本身,完全陷入了它所依赖的那个词的所对应的那个画面。

因为那颗大脑本身,把这个真实跟言语所唤起的画面完全等同了。



也正是这样,这颗心完全被语言所框住,完全自我隔绝。想要交流,但却总是觉得交流不畅——“没人理解我”、“我好孤独啊”,你看,这就是这个人孤独的原因。

大脑被语言所框限,被语言所劫持,产生了一种隔绝感。想要交流,但又充满了自我投射,结果是交流障碍重重。

没有交流,只有误解,结果是加剧这种隔绝、这种绝望。各种各样的自我表达,跟这个有直接关系。

所以,去理解自己,理解自性,那就得去理解这个语言对我们内心的影响。看看我们这整个的心理活动,想法的活动本身有多少语言的元素。

语言即意识,意识即语言。这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人的状态,整个的思维充满了语言。

去理解,去彻变,意味着我们能否有一个崭新的意识。这个崭新的意识,语言、想法适得其所,而不是被这个语言、想法完全沦陷。

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,也是每一位朋友亲自实践、亲自验证、亲自行动起来的过程。

果断的行动,来打破这个意识的延续性。

在自己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,每一个时刻去体会,这个意识活动和语言、符号、画面、想法的关系。

去亲自看到它们之间各种微妙的联系,自然这样一个看到的过程大脑就会生出智慧,来解决,来调整,来改变这个内心状态,彻底的改变。

时间过得真快,咱们已经一起探索了一个小时了。咱们休息一小会儿,之后咱们回来继续观察,继续理解,稍后见。



(待续)

字幕制作 / 文稿编辑   LSJ,WS)


返回 觉醒在此刻 · 2022 · 目录



‌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洞悉中西方现实,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