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2023年6月28日广州活动主题分享实录——

大陆地区的朋友,可以访问此链接观看视频

Cico:那咱们的活动就准备开始了,这是咱们第一次在广州,在这样一个物理空间里面见面。过去这几年通过互联网传播,大家在用心地感悟、理解,今天,咱们继续把那样一股精神在这样一个线下场所里面延续,咱们继续观察。

今天可能天气比较热,因为这个人比较多,但我想每个人这颗心能够静下来,这个热也不是问题。

在今天活动开始之前, Cico一直在想,今天咱们一起说点什么,聊点什么,因为只有这一场活动,也只有这一下午时间,可能咱们能够聊的东西也非常的有限。

因为整个人生是非常复杂的话题,我们的生活,我们存在于这样一个世界上,有无数的事情,去完整地检索它、观察它、理解它,那是个非常艰巨的事情。

你看我们大部分人,能量其实都用在了无数的社会事务中,各种事情中,所以能量一直没有办法汇聚起来,即便有闲暇的时候,大脑也跑到了其他方向里面去。所以让这股能量汇聚起来,用于观察,用于深度的理解,去看到,亲自看到这个世界究竟在发生什么,这变成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。

为何一个人的能量会如此的耗散,耗散在无数的事情中?这个大脑究竟在干嘛,导致了这些能量在耗散?

今天咱们有这样一个场合,咱们就一起去观察,去发现,诶,大脑究竟在忙啥?为何能量总在泄露,总在耗散?人能否让能量汇聚不耗散,但同时行动能发生?

这需要咱每一个人亲自去看到,观察。讲话者说啥一点都不重要,因为他无论怎么说,只是表达而已。但一个人能否亲自超越这些文字,亲自看到自己内心究竟在发生什么?在这一刻,在每一刻。这需要每一位朋友有大量勤奋的观察,用心的观察,去亲自看到这整个的意识活动,整个大脑究竟在做什么。

只有这样,咱们这些非常有限的语言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,来辅助每一个用心的朋友去看到,究竟是怎么回事儿——那个无法用语言描述的,但实际上每个人能够亲自感知到的。或许当一个人真的看到的时候,那些问题可能都不再是问题了。





你看,每个人活在不同的城市,有不同的生活场景,有不同的职业,但为何这颗心总是容易忙碌起来?

这颗心为何总是被各种的事情填满?这颗心为何静下来有这么大的挑战?为什么?

去亲自看到为什么,或许咱们得一起去发现或理解什么是欲望。提到这两个字,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欲望是什么,但或许这个欲望更加的细微。从那些能够想象的外在的事物,到我们每一刻这颗心的状态,可能都跟这个欲望有关系。

但是去理解欲望,我们无法通过定义来理解它,而是我们能够亲自感知到这个欲望,在这个大脑里面意味着什么。为何我们的生活被无数的欲望所劫持,所捆绑?或许当一个人真正用心地发现了欲望的根本在哪里,那一个人才有可能从这些欲望中解脱出来。

那什么是欲望?

为何欲望这股冲动如此之强?为何一个人总想去满足这个欲望?为何欲望的状态在驱使整个人类的活动?所以我们得一起去观察欲望是什么。

当一个人去餐厅吃饭,点了一顿美味的食物,在那一刻吃的时候,那些食物的味道在不断刺激味蕾。大脑说,“呀,这食物太好吃了,我下次还来”。诶,你看,在这样一个日常的场景里面,这个欲望就出现了。本来吃的好好的,大脑说太好吃了,我得再吃一次。

食物的味道在刺激味蕾,在刺激我们的整个神经系统,带来一些体验,但为何想法如此迅速地介入,说,太好吃了,我得再来一次。

当想法介入的时候,想法对这样一个体验成了相,太好吃了,并想,诶,我还想再来一次。能否看到这个过程中,冲动已经产生,去实现那个画面,“再吃一次”那个画面,那个冲动已经产生。

接下来,我们的行为就为了去实现那个画面而发生,实现那个画面又产生一种满足感。但如果这个画面实现不了,大脑可能会堵得慌,可能有出现各种的问题、情绪,所以你看当大脑有这个冲动在持续的时候,我们总想去满足它

但大脑非常的狡猾,它总在成相,总在对各种“美好的体验”在成相,成相之后大脑就想去复制它,我想再来一次,那再想复制一次的这种冲动,让这个大脑陷入到无数的欲望中。

我们大脑不仅自己成相,去实现这些画面,你看整个的商业世界,也帮着大脑去展现画面,来让大脑去产生冲动。整个的社会心理框架也都是由无数的相组成,你得实现它,达到它,完成它。当大脑完全去追寻一个画面的时候,那冲动一个接一个,那这个大脑能不忙吗?

看似有不同的事情,有不同的相,但大脑总在去实现它,完成它,何时是个头?这似乎是我们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的状态。忙啊,太忙了,这冲动是一个接一个,停不下来。大脑一直在忙着去满足它,但一不留神,又有了新的冲动出现。那这就是一个被欲望所劫持的人生。

谈到欲望,那我们不得不去聊一聊愉悦,似乎愉悦和欲望有很直接的关系。什么是愉悦?这里咱们不是去批判愉悦,说我不应该有愉悦,但为何这个大脑总在追逐、汲取愉悦,愉悦来自哪里?

当一个人徒步从这样一个繁忙的城市,走进了一片大自然。蓝蓝的天空,明媚的阳光,新鲜的空气,人烟稀少。那个人,那一刻,大脑被那样一个场景所震撼,没有想法,没有言语,但过一会,大脑说“太漂亮了,这景色,瞧瞧”。那一瞬间,大脑已经成了相,大脑再从那个相中获得一种愉悦。





我们能否看到这样一个场景,在我们的生活中反复地出现,反复地展现。愉悦来自想法,愉悦本身就是想法,本身就是画面。想法的重复可以带来愉悦,想法的展现可以带来愉悦。

愉悦对应着满足,对应着爽,所以大脑不自觉地总在追逐愉悦,追逐愉悦意味着跟想法无休止的纠缠,那跟想法无休止的纠缠,想法制造冲动、欲望,去满足,去实现。

这似乎是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,被想法所困,从想法中去汲取愉悦,被欲望所产生的冲动劫持,去满足,去获得一种愉悦。诶,有人问,这生活不挺好吗?我可以这么过呀,对不对?诶,都是愉悦,可以不断地满足。

但事实呢,我们有无数的问题,情绪问题,困惑,各种的反应、恐惧、焦虑、担心,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,所以我们就变得变本加厉,去追逐愉悦,去让这个欲望去满足,获得一丝的舒展、舒坦。但我们越是追逐,这个问题越是跟着我们走。

所以你看,整个人类对欲望的追逐,变得疯狂,跟整个大脑去逃避问题,是在一条线上,越是逃避越是追逐,它们是一个方向,大脑越是忙乱,都在一个方向上,但为何一个人看不到?因为ta在忙着呢,对吧?忙着,自然看不到。

一方面,对愉悦的渴望和追逐可以逃避这些问题。愉悦来自想法,但所有这些问题也是来自于想法。我们自己意识中把想法分为可以带来愉悦的,可以带来问题的。所以我们想要去追逐那些能够带来愉悦的想法,能够逃避那些带来问题的想法,但问题是,想法就是想法。

一个人能否如实地通盘地观察想法,观察想法对整个大脑带来的影响,想法给整个神经系统所带来的无数的冲动,能否如实地观察。

如实的观察意味着不追逐愉悦,也不再逃避这些问题,亲自看到愉悦和痛苦永远在一起,因为这都是想法的产物。那这颗心能否放下对愉悦的追逐?不是说没有愉悦,而是去放下对愉悦的追逐,即从想法中去汲取愉悦。

能否在这一刻,与所有的问题为伴,看到这颗心的冲动,能否不去满足它?能否让这股冲动自己息止?





当一个人真的静下来,如实地观察整个大脑运作的时候,ta必然会发现,大脑本身总在息止冲动,总在解决问题,本性具足,但这个意识活动总在追逐,总在达到,总在实现什么,一直在不断地制造新的冲动。

一个人能否静静地观察,观察到大脑在制造这些冲动,并跟这些冲动呆着,看一看究竟会发生什么?当这颗心息止了所有冲动,还有问题吗?

或许这颗心才可以发现,这样一个冲动的状态,才是真正的问题。那去理解这个冲动,那我们得观察这整个世界在发生了什么,观察我们的生活方式,观察我们的一言一行、因为这些可能都在不断的制造冲动,持续冲动。

当这颗心在遵循这样一个社会框架的时候,那这颗心整天忙着去实现什么,达到什么,完成什么。这个社会心理框架有无数的条条框框,无数的标准,幻化成个人的目标,个人的动机,个人的理想,个人的奋斗,大脑一直在忙着爬坡,从小学一年级、爬到社会所谓的顶层、高层、高端,这股冲动一直被无数的事情、无数的画面所推动着。达到、实现,有满足,有成就感,在这样一个过程中,也有恐惧,有大量的焦虑,竞争异常激烈。

这么多人,按照一个类似的心理框架在爬着,在拥挤着,这个压力,这个竞争,都在让这股冲动变得愈发的强烈。这样一个状态,大脑有无数的冲突问题,大脑总想去解决这些问题,想要有一个解决方案,想要有方法。那一个人去读各种的书籍,去看别人所说的理论,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答案。

但这颗心能否停止这一切,这颗心能否从一切欲望中、一切冲动中走出来?短暂的愉悦对应着大量的焦虑、担心,对应着大量的问题,大脑被无数的欲望劫持,它就无法去如实地理解自己,看到这颗心真正需要什么,「一个人想要变成什么」和「一个人是什么」是两码事儿。

整个的商业世界,整个的外部世界都在去制造各种各样的愉悦,还有各种的娱乐节目,现在互联网有无数的内容都在方便这个大脑去汲取愉悦,去逃避,但问题没有解决。

一个人能否不逃避,不追逐?如实地观察,能否让这颗心没有任何的冲动?





这股总想知道什么,总想抓住这个已知,这股冲动能否放下?所有的欲望都是在已知的范畴内,不是吗?那个画面所对应的那些愉悦,通过那些想象,那些想法所带来的感觉,大脑想去追逐它,所有这些都是已知,能否看到?

一个人能否看到大脑总想抓住已知,总想从这个已知中去找到一种确认、确信,这反而在持续这股冲动,这颗心能否不想知道?

能否跟未知待在一起?当这颗心没有冲动的时候,这颗心它不知道。


当这颗心不知道的时候,这颗心在这一刻,这颗心不知道,这颗心才可以观察。但这颗心想要知道的时候,那股冲动又来了,这颗心也没法观察了。

所以,一个人能否让大脑从已知中解脱,亲自看到这个大脑无论怎么想,实际上所发生的事情是两码事,这颗大脑能否呆在未知中?去亲自发现这个世界的样子,而不是抓住已知不放?

你看,当一个人静静地观察这整个世界,几乎每个大脑总在去制造想法,制造言论,总得去传播各种各样的已知,来满足无数想要已知的人的那股冲动。从最细微层面的,到整个的商业政治,全是如此。

大脑希望能够去抓住某些理论、想法,来获得一种稳定感,一种确信感,从意识形态到各种理论,各种所谓的知识、经验。当大脑在抓住这些东西的时候,这股冲动一直在,能否亲自感受到看到,或许这股冲动是整个人类暴力的根源,这股冲动让已知一直在扩散,本身就是暴力。

所以一个人能否亲自看到,这些已知跟事实无关,事实永远是未知的,这颗心能否跟未知相伴?没有冲动,没有寻求,没有冲突,能量自然的汇聚。因为那些冲动,那些已知总在耗散我们能量,不是吗?能量被耗散,所以没有了行动。

你看看这深陷在整个社会框架的人,死气沉沉,生活是一塌涂地,为什么?能量继续耗在了这些已知中,继续在加强这些社会的观念,没有行动,没有生机,没有生气。

一个人能否看到这一切,如实地看到这一切,不是听到这些言语,仅此而已,而是能否亲自看到。





怎么看到,怎么观察?通常我们所说的观察,是一个人看到这个事物,然后通过ta的经验来解读这个是什么,“哦,这个没有发现,唉呦,这个没有见过”,赶紧的写篇论文,新的发现。

你看,大脑总是把看到的东西跟自己的过往的经验结合起来,去比较它,去比对它。你看,大脑在干什么?大脑想知道那是什么东西,还是在寻求已知,寻求确认,那这是观察吗?

观察意味着能否放下一个人的所有的经历、体验、已知,亲自感知到,这个感知它不是语言,它不是想法,尽管语言和想法有它的位置。这个观察,没有我的喜好,我的偏爱。

你看,我们这个世界大部分人,绝大多数人,ta的思考是取决于ta的喜好,ta所谓的那些推理,都是基于ta的体验,再来加强ta的喜好。

但这里的观察没有任何的喜好,这意味着一个人得放下对愉悦的追逐,如实地看到想法在干什么。

这个观察没有寻求,不是说想要知道什么,所以这个观察才可以息止一切寻求,这个观察能否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?

观察在,寻求自然起不来。

这个观察,这样一个如实的观察,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冲动的观察,没有任何寻求已知的观察,能否是我们生活的常态?生活能否从这里开始?

有人会问,那我的生活没有愉悦,是不是很枯燥,很无聊?那一个人得亲自去发现,当大脑不再被想法劫持,不再从想法中汲取愉悦的时候,大脑究竟在发生什么?一个人能否亲自去体会?

这个世界的动物们,没有像人类这样如此疯狂地汲取愉悦,动物们也活得好好的。


那一个人能否亲自触碰这样一个状态,一个通畅的状态,一个不堵的状态,冲动在,一定堵得慌。

能否触碰这样一个真正松弛的状态,能量汇聚,但松弛?
也正是因为能量汇聚才松弛,就像老子所说嘛,「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」。

但凡有冲动,大脑想要去实现什么画面,想达到那个画面,大脑就在使气,使气就会强硬。这是我们整个世界大多数人的状态,非常的硬,大家被不同的画面所劫持,每个人在追逐不同的画面。





这个世界很残酷,所以我们人总是在硬碰硬,这个生活中充满了无数的硬碰硬,这颗心能否软下来?专气致柔,柔软下来。一颗柔软的心充满能量,一颗柔软的心,活在未知中,一颗柔软的心能够如实地看到世界在发生什么,这个世界不再相关。所以,一个人能否没有任何问题的,柔软地、清醒地活在这样一个极其坚硬的世界上?

当一个人亲自看到这一点,一个人愿意拿出ta所有能量去回应这个根本问题,那就是这颗心能否保持未知,这颗心能否不被已知占据,这颗心能否没有任何的相?想法,无论称之为什么,不滞留。那这颗心就不会被冲动劫持,就不会被欲望劫持。

当一个人把ta的能量用于在生活的每一刻,回应这个根本问题的时候,那这个根本挑战胜过生活中的一切所有挑战。若这个根本挑战不去响应它,不去回应它,我们人生充满了无数的挑战,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忙着解决自己那些所谓的无数的挑战,隔绝终生,意义何在?所以一个人能否在生活中不断地去回应这个根本问题,根本挑战?

也只有这样,这颗心才不会停滞,这个大脑才不会停滞,大脑不会陷入到这些无休止的欲望、冲动,人生的自然充满能量。这样一个状态,这是我们人生的根本,这股精气神是我们生活的基石。

那一个人是否愿意拿出能量,汇聚能量,从无休止的冲动中、欲望中、愉悦中走出来,让能量流向观察,深刻的观察,让这个大脑不被任何的相,画面的滞留所占据。





列位,如果我们不这么做,这个世界是变得会变得越来越卷,整个世界所有的人都在互相看着对方,他们在互相模仿,在互相遵循。你也那样吗?

遵循,模仿,这个生活没有基石,看似跟着一个大部队走,但大部队不知道要走向哪里,那个大部队整天在瞎转悠,整天在堵塞、拥堵。一个人能否不再模仿,不再遵循,亲自发现人生的基石在哪里?

你看,一个人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面,这样一个模仿、遵循,以及周围人希望你跟他一样,周围人受不了你跟他不一样,那样一个心理诉求所带来压力的对我们生活的影响。一个人能否走出来?每个人都想对方跟ta一样,每个人都总想把对方带入到自己的圈套里面来。

一个人能否打破这种体面?不是说不得当,不得体,不是说我要撕破脸皮,不是那样子,能否打破这个体面?不遵循,不模仿。

你看,整个人类的已知不断地泛滥,同时人类在互相的模仿、遵循,让这些已知变得根深蒂固。所谓的中华传统、中华文化,无论是哪个文化传统,不都是跟这些已知,以及跟人盲目的遵循、模仿有直接关系吗?所谓的五千年大国或者几千年大国是不是都是跟这些有关系?都是基于大量的已知。

但真正的美德不是已知,美德在未知中,当一个人能够活在未知中的时候,ta的人生自然是美德。





所以什么是道德?这是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语,道德。

这个社会的道德,是不是道德?

还是道德不是一个规范,不是一个应该是的画面,你这样做,你就有道德,你不这么做,你就没有道德,那个是不是道德?

当这颗心整天在遵循,在模仿,有着无数的画面,无数应该是的画面,它可以通过遵循变成一个好市民、好公民,但ta究竟有没有道德。

还是当一颗心从来不模仿,从来不遵循,这样一个状态才可以触碰什么是道德?你看老子有一句话叫「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」。

真正的德行在于这颗心该怎么行动,该怎么运转,当这颗心整天抓住那些已知,整天抓住那些应该是的画面,它究竟有没有德?

所以你看,一个人能否从这个社会所制定的一切应该是的画面中走出来?亲自观察,这颗心不困在任何的社会心理框架里面,这颗心没有任何应该是的画面,这颗心没有任何的冲动,这颗心不再抓住任何的已知不放。这颗心亲自观察,这是人生的美德。

这样一个状态,大脑的能量不再耗散于无数的想法,无数的应该是的画面中,这股能量自然汇聚,这股汇聚的能量本身是爱,这股能量本身是善,这股能量不再耗散,这股能量流向真正的行动,那无论是什么样的行动都是善。





所以你看,咱们今天从欲望开始,谈到愉悦,谈到整个的社会心理框架,谈到道德,谈到美德,谈到这股能量能否不再耗散。在这些应该是的画面中,这些无数的想法、欲望以及对各种愉悦的追逐中。

人生于这个社会,但整个精神能否完全独立于这个社会,这也意味着能量不再耗散,这也意味着清醒,这意味着真正的善。

那我们的烦恼还在吗?

时间过得挺快的,好像已经一个小时了,那咱们第一部分先到这里,休息一会,之后可以开启这样一个问答环节,一起去探索这些问题背后真正的问题在哪里,一起看到、一起发现。

好,稍后见。



(出处:2023年6月28日,广州,线下活动主题分享部分)


‌Cico, 作为一个人,不属于任何的圈子、组织、群体。跨越中西方现实,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辅助更多人理解自性,过一个清空有序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