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《道德经》的第三十七章,内容如下 ——

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候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,镇之以无名之朴,夫将不欲。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。


audio-thumbnail
曼解道德经 · 第37章
0:00
/874.0832
audio-thumbnail
37-1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
0:00
/411.7712

第一句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」,Cico怎么理解这句话?

C:道常无为而无不为,道其实指的就是内心的秩序。

内心的秩序来自于无为,没有各种的起心动念,各种的欲望,这颗心能够全然的观察到整个想法的移动。

也正是因为无为,没有任何的杂念、控制,没有任何特定的方向,这个心才自由、自在。也只有这样一个状态才可以无所不为,不是为所欲为,而是无所不为。

相反,你看,若这个心各种的有为,各种的动机、欲望、想要、方向,这颗心极其躁动,这样一颗心,要么碌碌无为,要么为所欲为。

问:这里的道仅仅是指内心的秩序吗?它可以指代整个自然和宇宙的秩序、规律吗?

C:心的秩序,也是自然的秩序,也是万事万物的秩序,整个秩序是合一的,一定是在想法之外,意识之外,这是整个神经系统的规律,神经元活动的规律,自然的规律。

只要想法待在合适的位置上,想法的运作受自然支配,而不是想法主宰一切,想法变成了失序,变成了混乱。

无不为意味着无所不为,意味着内心自由、自在。要么念头一起,冲突就来了,失序就出现了,这个心碌碌无为,或者无所欲为,但却不能无所不为。

问:说到这个“念头一起”,那人做事情都会有这个起心动念吧?

C:这个念头指的是欲望、想要,各种想要去实现、改变这一刻,意味着是意识的活动。

为什么我们当今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,大脑难以置信,那我们得看看,我们的生活是依赖于如此多的想法,以至于变成常态。

所以在这样一个条件依赖下,大脑感到诧异,“呀,我做什么事情好像都得起心动念”,而这样一个起心动念也变成了常态,没有觉得不正常。

但当我们去严肃探索,观察内心的时候,我们得问一问,这真的正常吗?

问:换句话说,真的有一种行动在想法之外吗?就是一种自发的、即兴的发生着。

C:咱们得明确指出,不是没有想法,而是想法能否待在合适的位置上

想法的运作是整个神经系统智能的一部分,不是说彻底没有想法,那只是另外一种文字上的构造,它不是实际情况。而是能否这个大脑的运作不被想法主宰,当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在运转的时候,想法有它的位置。

当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在运转的时候,这意味着感知即行动,感知发生的时候没有被想法扭曲,没有被想法劫持。

你看,当人活在想法里面的时候,整个神经系统智能被想法劫持,被这个“我”劫持,由我再次转述、翻译,由“我”发出指令产生行动,这便出现了问题,这就是咱们所说的起心动念,也就是这整个“我”的活动。

问:就是说,整个想法的活动在干扰感知即行动,在干扰神经系统的的自然秩序。

C:所以,“我”在,想法一定在;“我”不在,想法适得其所。



audio-thumbnail
37-2 镇之以无名之朴
0:00
/295.7312

问:我们再看下面这句话——

候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」,

字面意思不难理解,侯王若能这样做,万物将自然变化。

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,镇之以无名之朴,夫将不欲」,你怎么理解这几句话呢?

C:侯王若能守之,也就意味着当政者遵循内心的规律,或者说当政者本身是个「人」,那就不会去制造各种各样的限制、干涉,在这样一个意识的活动中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,这样万事万物自然会变化,内心的状态自然会有变化。

在这样一个变化中,欲望也会出现,各种的念头也会升起,不是去控制这些念头、打压这些念头,而是用无名之朴来震慑住它。

无名之朴这种气场也就是清空、放下,来息止各式各样的念头,也正是这样,清空、放下、不寻求,那任何念头也就起不来。

问:这里有两个点值得再说一下,朴,朴实、质朴、本性、本真,无名之朴,无名的本真,可以怎么理解这个词?

C:无名嘛,就是不求名,也就是匿名,匿名意味着清空、放下。任何欲望的升起,背后都是在追名逐利,不是吗?

无名即无我,名就是我,我就是名,不是嘛?

没有我,内心才质朴纯真,这是真正的气场


问:镇之和控制有什么不同?

C:镇意味着是一种气场,一种影响,一种气氛;

控制都是在意识层面的活动,用另外一个想法来冲抵这个想法,那个叫控制,意味着挣扎,意味着冲突,意味着动荡。

问:就是说控制是想法之间的较劲,也是自我之间的较劲。

但镇之好比进入到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建筑当中,或者是在聆听一个人讲话的时候,那种气场、气氛、无声、无名的东西,让人自然地安静下来了。

C:或者简单的说,就是一种无我的气氛。

这个无我所对应的气氛,才是真正的文化。

你看,放眼这整个世界各种所谓的文化,都是在变相加强自我,让这个自我正当化,都是扭曲,都是混乱,都是失序。

在这样一个文化的氛围下,自我变得非常的正当,所以很多问题无法解决,各种冲突、矛盾、困惑一直在,因为这个文化构建错了。

所以你看有这样一个气氛,有这样一个文化,无我、无名之朴,自然可以镇住任何的“妖魔鬼怪”,加引号,都是那些自我的活动。



audio-thumbnail
37-3 不欲以静
0:00
/164.6672

问:好,再看下面这句——

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」,

没有了这些欲望,自然寂静,天下自然平静安定,这句话让你联想到什么?

C:没有这些欲望,人就不会这么忙。

放眼整个世界,各种的忙,都是瞎忙,对吧?都是人的自我的躁动,各种欲望的活动。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喧嚣吵闹,都是事儿,永远也解决不完的事儿,都是来自于人的欲望,自我的活动。

所以你看,哪个世界都是动荡不安,人心惶惶。整个世界的社会构建也完全错了位,根都在这里。

不欲以静——没有欲望,能够看到这些念头,让这些念头自然的息止,这个内心才可以寂静,每个人的内心寂静,这个世界、这个社会才可以真正的安静。

所以,所有的人类问题,所有的社会问题全是内心的问题,都是来自于欲——想要、寻求

问:这里没必要举很多的例子,无论看到什么样的现象,发生在世界的哪个角落,当我们去看的时候,发现这句话自然就能够解释。

C:放眼望去,整个世界,东半球、西半球都在运用意识形态来管控这个社会。你看,这样一个「为之」本身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。

问:好,这就是关于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七章的解读,咱们下期再会。

C:咱们下期再会。


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洞悉中西方现实,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