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一起来品读《道德经/老子》的第七十三章,原文如下——

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此两者,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恶(wù),孰知其故?是以圣人犹难之。

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
audio-thumbnail
曼解道德经 · 第73章
0:00
/1035.9392

问:「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」,杀在古汉语中有衰败、败坏的意思,Cico怎么理解这两句?

C:什么是「敢」?什么是「不敢」?

「敢」意味着对抗,意味着冲突,意味着会带来杀身之祸,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回避冲突;「不敢」就是不发生正面冲突,那感觉好像能够活下来,这是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,但前提都是「勇」。

什么是「勇」?

「慈故能勇」(第67章),不是「舍慈且勇」的勇,没有「勇」,那这个「敢」就是鲁莽;没有「勇」,这个「不敢」就是懦弱。


问:那下面这两句呢,「此两者,或利或害」。

C:这个次序有讲究,「勇于敢则杀」听上去好像不是什么好事,但对应着「或利」,哎,或许还有利;

「勇于不敢则活」,听上去,哎,好像是一个好的方式,但「或害」,可能反而导致有害的结果。

问:那正如《道德经》第 58 章里说的「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,熟知其极?」

C:没错,一回事儿。

「敢则杀」,这是直接反应,但实际上发生什么?不知道。

「不敢则活」,「活」是直接表现,但实际上究竟发生什么?不知道,所以「或利或害」。


问:往下看哈,「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是以圣人犹难之。」天所厌恶的东西,谁知道是什么原因,圣人也感到这是个难题。

C:什么是「天」?

在这样一个境况、场中,那个意识活动——各种想法的回路,这个叫「天」。「天之所恶」也就是想法的活动对应那些的憎恨、反感、排斥,没有人知道;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反应,都是这些想法的造作。

所以「勇于敢」未必杀,「勇于不敢」未必活,为何?「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」?

「圣人犹难之」,「犹」就是犹豫,意味着谨慎,「难之」意味着把这个当作一个难题,特别谨慎。但这颗心得勇,「慈故能勇」。

你看,整个人的意识活动所构建的场,环境非常的微妙,非常的细微,这颗心敏锐,才可以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动态,但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,所以「圣人犹难之」。

问:之前第15章提到,「古之善为道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不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;豫兮若冬涉川;犹兮若畏四邻」,这样谨慎哈。

C:没错,完全跟这里对应起来。

问:但说了谨慎,但是没说究竟该怎么取舍,怎么进退,自己把握?

C:自己把握,结果不重要。

这个慈悲的状态,这个勇的状态,永远是核心,永远是关键,永远是根本,至于什么结果,这颗心也不再执着。

问:好,往下看「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」怎么理解这个「天之道」?

C:「天」既可以指自然,也指的是人整个的意识内容;

「道」意味着本质、规律,自然的本质,人类意识的本质,所以「天之道」指向我们整个人类意识的本质和规律。


问:每次解释「天」的时候,Cico都倾向于是指人类意识的本质和规律,为什么不把它明确为自然规律呢?

「天」在道德经里出现过很多次——

「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,不可执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」(第29章),你的这个感知是基于什么呢?

C:是基于对我们此刻整个大脑活动最切实际的指向,因为“自然”,无论我们怎么说,它依然是我们的意识活动的内容。这颗心去理解自然规律,也无法通过意识活动来理解,只能是通过清空意识活动,通盘地清空,这颗心在未知中自然跟自然接壤,那这颗心才可以自然感知到什么是自然的规律。

所以无论怎么说,我们得看到,我们使用语言,使用想法,最终还是意识活动,理解意识活动规律意味着清空意识活动,它不是一个想法,所以理解「天之道」也意味着要清空这个想法。那当这颗心清空想法的时候,这整个的心跟自然接壤,身心合一。


问:理解意味着清空,在理解的过程中,有时候也会动用想法来推理,这不也是有想法的移动吗?

C:但你要从整个全局来看,这些推理思考对应的想法是为了冲抵那些滞留的想法,停滞的想法,本质上是“服务”于清空。


问:「冲气以为和」(第42章)那下面这几句在说什么呢?「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」。繟然,有安然、坦然的意思。

C:我们看一看这整个人类意识的规律,怎么做,可以让这颗心处在慈悲的状态、勇的状态。

「不争」,争可谓是两败俱伤,不争自然胜。

「不言」,不是不说话,而是「悠兮其贵言」(第17章),简称「不言」,让语言适得其所,这颗心自然知道该怎么回应,该怎么响应。

「不召而自来」,召就是召唤,通过语言来吸引、来勾引。你看当今世界,有无数的广告,有无数的召唤性的语言来煽动、来发动,但实际上适得其反。这样一个状态,不争,不言,不召,没有威胁,自然“吸引”人。

「繟然而善谋」,这颗心安然寂静,这颗心自然能够有谋略,一切自然发生,这就是「天之道」。

问:那最后这 8 个字呢,「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」。

C:这8个字画面感很强啊。

「天网」就是人整个意识活动的空间,当这颗心活在真相中,天之道,这样的状态无边无量,恢恢嘛,无边无量,看似很疏,因为这颗心极其敏感,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以捕捉到,所以「疏而不失」。


问:说到这个网字,觉得挺形象,Cico常从神经回路的视角来阐释内心的活动,那你看这神经网络和这个天网。

C:真是神似啊,对吧?

这整个神经系统特别的安静,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,神经元马上活跃,疏而不失。看似神经元遍布全身,就像一个网络一样,但的确是疏而不失。

但问题是,当这套神经网络过度活跃的时候,这整个身心就变得特别麻木,到处都活跃,所以任何一点风吹草动,依然感觉不到。

你看,人类完全陷入到这个意识活动中,无数的想法和无数的幻象,所以,大脑变得异常的迟钝、麻木,通过想法去构建无数的想法,无数的条条框框,各种的法律法规,结果那个变成了天网,规定变得越来越细,但依然是百密一疏,当这颗心静下来一看,全是漏洞。

我们当今用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”,把这个「失」字改成“漏”字,用来影响、恫吓,企图营造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,但实际上到处都是漏洞,越权者、越位者不计其数。所以,我们人类陷入到想法所构建的意识活动中,一切都在扭曲。这句耳熟能详的话,居然来自道道经。

当大脑没有被任何想法、幻象所劫持,整个大脑安静,没有各种的聚,没有各种的紊乱失序,那这个感知一定是稳定的,这也不再是一个个人的感知,而是我们整个人类共同的感知,这是我们整个人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和基石。


问:好,以上就是曼解道德经的第 73 章,最后回顾一下原文——

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此两者,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是以圣人犹难之。

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

C:咱们下章再会。



返回目录(曼解道德经)↗



‌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洞悉中西方现实,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