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dio-thumbnail
5.4-1 冥想时,紧张烦躁,由其展开,由其消亡
0:00
/218.5232

文稿


问:冥想时全然地观察自己,有时放松,有时紧张,有时平静,有时烦躁。放松和平静让人心安,而紧张和烦躁却让人觉得不舒服和沮丧。

怎么在冥想过程中,能尽量减少紧张和烦躁的出现?出现了又怎么尽快平复它们?


C:能否啥也不做,就全然的观察,全然的接纳。

去观察紧张的出现,让它自由的展开,让烦躁自由的展开,去观察它整个自己消亡的过程。

你看,这个内心总想去追求那些所谓的积极的部分,“哎呀,那种放松的感觉,好舒服啊”,一旦追求那些所谓的积极的部分,这个内心啊就自己创造一个反面,我要去规避这些不舒服的地方,不爽的东西,刚才所说的这种焦躁、紧张,内心想去拒绝它,“我不能紧张,我不能焦躁”,但你看这种内心一旦有抵触,只是火上浇油。

能否不抵触,能否不去追逐那些放松的状态,不追逐,不抵触,而是全然的观察,在这种全然的观察中,去看到所有问题的展开,所有问题的消逝。

你看Cico只能通过语言说到这里,还需要每一位朋友亲自去这么做。

去看到这样一个过程的变化,问题的出现、展开、消逝,一个人就是hold住,去观察,不为所动。

在这样一个过程,内心收获了确信感,内心收获了从容,一个从容的心,啥事也没有,啥问题也没有,问题解决了。

所以,把这样一种全然观察带入到你的生活里面去,生活即冥想,冥想即生活。

好,咱们看下一个问题。


audio-thumbnail
5.4-2 情绪来时,能否心里什么都不做
0:00
/226.0592

文稿


问:观察自己的情绪的时候,是否应该跟情绪保持一定距离呢?


Cico:请问是谁跟情绪保持距离?是你吗?还是我?你、我有什么差别?就说我吧!

那我跟情绪保持距离,那请问「我」和情绪有什么差别?

当情绪来的时候,「我」是什么?当愤怒的时候,「我」是什么?

「我」是愤怒,愤怒是「我」,不是吗?

当整个大脑充满情绪的时候,「我」本身就是这个情绪,所以你看,能否观察这一切,没有观察者,一旦有了观察者,就有了距离,就想要保持距离。

但问题是,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观察者,这个情绪本身就是「我」,「我」就是那个观察者。「我」怎么保持距离呢?要控制,要掩饰,要假装没事儿……

能否观察到内心这种寻求?寻求保持距离跟逃避有什么差别?

当一颗内心看到「我」就是问题,问题就是「我」的时候,内心会怎么做?

什么都不做,待在这里。

这整个问题就是「我」,「我」就是整个问题。我什么也做不了,我只能在这里待着。

观察,在观察中hold住、在hold住中观察。意味着此刻我得放下「我」,清空「我」,不再有任何从我这里发出的动作,因为任何一个动作本身的出现,又是对「我」的加强,又是对问题的加强,对「我」的延续,对问题的延续。

所以,内心里面什么也不做,意味着彻底的观察,真正的无为,让「我」息止,问题也随着「我」而去。这才是观察。

咱们来看下一个问题。


audio-thumbnail
5.4-3 冥想,放下所有控制
0:00
/163.585719

文稿


问:冥想时,发现自己还是有一些控制,比如对呼吸,对想法,对周围的环境……冥想是放下一切控制吗?意味着什么?


C:冥想,就是要放下各种的控制,全然的观察,全然观察,意味着我们需要让整个的内心保持平衡,不能让想法过度活跃,这样我们才可以全然的观察、感受。

这意味着什么?这意味着内心清空“我”,这个自我。

有控制在,自我就在。

当内心充满自我活动的时候,内心充满了各种的控制。控制意味着内心有画面,希望能够通过控制实现某个画面,可能这个画面可能非常的细微,但也是个画面,比如说期望、想象等等。

放下控制意味着一切顺其自然;

放下控制也意味着放下想法,

因为只有在想法里面才会有控制,对吧?


那个画面也是想法,有个画面的执着,有个画面,想要去实现那个画面,这都是在想法里面所出现的控制。

冥想就是清空这个我,清空想法,因此清空所有的控制,让整个的身心完全在此刻。

无论什么样的烦恼、冲突、矛盾、内心的挑战……当我们放下控制的时候,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就会展现,来解决所有问题。

但前提是放下控制,否则想法中的控制,就会覆盖整个身体的智能。

好,咱们看下一个问题。


audio-thumbnail
5.4-4 没有反应情绪?那和冥想无关
0:00
/145.163531

文稿


问:冥想是要达到一种不起情绪反应的效果吗?在极致的平静中,对任何事物都不起反应,这是否成为一个麻木的人,从而削弱了自己的感知能力。


Cico:你看,想象多可怕,咱们如果这么想,就会把自己吓住,想法只会滋生恐惧。

冥想最终是让一个人变成一个人,让人性回归。

一个有人性的人,自然也有情绪,对社会问题的一种愤慨,对每个人陷入自我所带来痛苦的一种同情,一种同理心,一种无奈,也有情绪。

所以,没有情绪,那不变成榆木疙瘩了嘛,对吧?那跟冥想无关。

什么是麻木?

一个真正探索内心的人,ta在清空想法,在每时每刻全然的关注,这颗心极其的敏感、敏锐,知道怎么呵护自己内心,也知道如何呵护每一个人的内心。

而麻木恰好是人完全活在想法里面,完全对想法习惯了,所以,产生了极致的麻木。

你看,看这整个社会的人被各种想法所劫持,各种的恐惧,整天追求自己的安全感。

你看,我们的空气都污染成那样子了,我们的食物、水、环境,都糟蹋成那样子,但人依然看不到,为什么?

因为ta整天陷到想法里面,陷到自己的恐惧里面,整天为这个“我”而奔波,那是真正的麻木。


audio-thumbnail
5.4-5 感觉身体发紧,怎么放松
0:00
/104.874781

文稿


问:有时候感觉身体比较紧,怎么才能使自己的身体保持放松呢?


C:可以尝试一些不同的方法,比如说在冥想开始的时候——也不一定非是冥想的时候——就是说做一些伸展,有很多动作可以来尝试一下,来伸展一下,让肌肉放松。

但最终还是心态放松,可能在生活中啊,有很多的压力在左右自己,这些压力可能是一些非常细微的恐惧、焦虑,可能自己没有意识到,所以这些焦虑、紧张会让身体某个部位发紧,也很正常。

如果在冥想的时候,如果还感觉身体发紧,要么你去观察它,不要去评判;要么忽略它,继续关注呼吸。

当你整个内心真的清空想法的时候,当内心真的透彻的时候啊,整个身体会自然的放松,你无法控制。

因为当我们真的把想法清空的时候,身体的智能才会展现出来,身体的智能最终就会让身体放松,因为这是对身体对整个神经系统最大的保护。


audio-thumbnail
5.4-6 心里彻底否定比较,它才能适得其所
0:00
/316.7552

文稿


问:“如何理解不判断、不比较,若不比较的话,很多事情貌似没法进行,比如事情要分重要与否,朋友要分真心与否,遇到选择的时候去比较,趋利避害,权衡利弊,如何看待这种行为和做法?”


Cico:你看这个问题描述的内容,就是一个人被整个社会、被整个想法、被整个意识框架所捆绑的一种表现。

在生活中,有各种各样的分别、区别,朋友是否真心,各种的算计,趋利避害,这里咱不说对与错,只说是什么。

能否意识到这些都是人意识层面的内容?也就是各种的想法的活动,通过比较,一个人可以感觉这个挺好,那个不好。通过判断,来做出敌我的区分,“你是敌人,他是朋友”。

我们这里能否去体会这些判断,这些比较对我们的影响。

你看,想法的活动本身就是比较,不是吗?有比较才有想法的活动,有判断才有想法的活动。

你看,人非常容易陷入到各种的判断中,做出各种的划分、区分,制造各种的极端,通过比较产生各种的社会的阶梯、分化。整个大脑完全陷入到想法中,意识中,变得极其的肤浅、狭隘。

若一个人看清这一切——当一个人看清这一切,那这颗心必然会彻底否定在心理层面各种的判断、比较。

能否过一个没有任何判断,比较的生活,内心里面?

只有这种状态,我在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中,我才知道如何让判断适得其所,让比较适得其所,而不是整日的判断、比较来追逐“我”的利益,“我”的好处,这跟内心看清楚看明白,解决生存问题是两码事。

在追逐“我”的利益中,判断、比较都是来满足“我”各种欲望的手段,也是“我”陷入到无穷尽的各种想法活动的滑梯。

所以,内心彻底否定这些东西,内心才可以让它们适得其所,不是一味地拒绝,而是否定本身意味着明白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,对内心有什么影响,那我既然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上,可能很多事情不得已,那我就得让这些东西适得其所。即便如此,内心有极强的秩序

好,咱们看下一个问题。


返回目录 · 冥想初探 · 简问简答


‌Cico, 作为一个人,不属于任何的圈子、组织、群体。跨越中西方现实,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辅助更多人理解自性,过一个清空有序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