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内容要点:

  • 开头  想法 痛苦 愉悦 冥想是什么
  • 为什么观察父母子女很难
  • 不开心,但不离开,为什么
  • 真正的冥想,无法独善其身
  • 人和想法最合适的关系是什么



C:如果一个人不放下想法中的愉悦,那TA怎么去观察自己?

当我喜欢什么东西的时候,我就没法研究TA。

正如当我讨厌什么东西的时候,我也没法研究TA。

喜欢和讨厌本身已经产生了偏见。

冥想,就是理解自己是什么,倘若有这些愉悦,内心依然在去追逐这些愉悦,那我就没法去理解自己。



问:为什么喜欢一个东西就没法去观察呢?

C:咱们一起去在此刻观察——

只要有所喜欢,就产生了偏好、偏袒。

你看,谁能在偏袒中客观地观察自己?

在生活中,只要有偏袒,你就没法客观地去支持或反对某些事情。

比如说,你享受着一种所谓阶层给你带来的优越感,你就很难去批判这个阶层。

问:因为这个阶层的标签已经成了自我的一部分,反对它就是意味着要去否定自我。

C:没错。

当你还从中获得所谓的“好处”的时候,你就没法客观地分析它,因为那些都是自我一部分。



问:还有这么一种情况——

当我特别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,比如说一个爱好、癖好,我一接触它的时候,那好像是一种忘我的感觉,一旦进去的时候,这个觉往往就没有了。

C:等同出现了。

只要有喜欢、有偏袒,等同就不自觉发生了。

当你跟那个东西等同的时候,那你怎么观察自己呢?观察意味着客观的观察。



问:当你特别喜欢一个东西、一个人的时候,这中间也会发生一个扭曲,当你去看TA的时候,也仿佛是通过一个美化的滤镜,各种的概念、画面,也都掺和进来了。

C:各种的画面。

问:比如说,我们能否去观察我们的父母,如实地看,这也是很难的一个事情。

对于大部分的家庭来说,父母从小是非常爱护孩子。

在这样一种关系当中,我们也从父母那里汲取了很多的愉悦、安全感,父母可能也是如此。

当我们带着这些东西的时候,还能如实地看到我们的父母或是子女吗?



C:观察意味着放下想法

为何观察自己的父母或子女很难?

因为这里面有太多想法层面的关系,TA是我的孩子,TA是我的父母,这些跟自然规律没有关系。

在自然界,动物哺育后代,这是自然规律。

但我们人类把这些东西上升成意识形态,各种的家庭观念,这都是自我的视角。

当这些东西跟你一个人等同的时候,你没有意识到,这个“父母”啊,这个“孩子”都是概念。

在这种概念中,我看不到TA是一个人,我只知道TA是我的父母,TA是我的孩子,但我看不到TA是一个人。



问:当我们放下这些概念和想法的时候,这个事情仍然在发生,但可能没有那么多想法掺和进来。

C:没有那么多概念,没有那么多「应该是什么」。

你是父母,应该怎样;

我是孩子,应该怎样。

这些跟动物本能之间的哺育没有太大关系,都是我们人类通过自我的视角衍生出来的这些东西。



问:刚才我们说的是,为什么当你特别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,你就没法观察。

当你从这些想法当中汲取愉悦的时候,就很难去观察这些想法,因为这里边会有自我和这些想法的等同,会有各种想法、概念进来进行解读、演绎和扭曲等等等等。

C:没错。

同样的,这种不喜欢所产生的抵触反应,也让一个人无法观察自己。

问:因为那些东西压根就不想再去看,所以也没法观察。

C:痛苦总是容易看到,愉悦总是难以看到。


问:对,问题就是,很多人在从想法当中汲取愉悦,但TA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想法中继续愉悦,所以就很纠结。

C:说到这,你看,咱们过往一直所探索的这个话题——冥想,冥想即人生,人生即冥想。

这个冥想已经不再是那些充满各种技巧、技术的东西,而是整个理解自己,理解自性,理解人生,理解这个世界。

这个世界充满了影响,充满了各种荒谬的言论、观点、结论,若你看不清,你就被带跑,很残酷对不对?真的很残酷。



C:冥想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?或者说在TA看来,冥想是什么?难道就是一些方法和步骤吗?

若依然带着这样一种观念、态度、想法,咱们就没法继续往里探索什么是冥想。

在某个人生阶段,人可能会遇到较大的精神挑战、冲突、人生低谷,这些都是过往生活各种所谓小的问题的一种大的展现。


去理解什么是冥想,
说到底,那就是彻底理解我是谁,
为什么“我“这样一个概念如此的强?

能否过一个没有任何恐惧,平静、快乐、有爱的生活?
如何过好这一生?
在这一刻,在每一刻,过好这一生,
没有恐惧,自由自在,充满爱,
这是能够通过语言所描述的什么是冥想。




问:我们可以去观察一种常见的心态——

围困心态,好像自己被困在某个情境中。

比如说,可能是一份工作,好像对它有不满,为此感到烦恼,想离开,又不敢放下。

造成一种不开心,但是不离开的局面。

为什么不离开?我”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离开,为了这,为了那。

其实都是说,我想摆脱它带来的痛苦,又不想放下它带来的愉悦。

C:这产生了一个死胡同,这很常见,这来自于困惑,非常底层的困惑,意味着内心在追逐愉悦的同时,内心在规避痛苦。

愉悦和痛苦,两个方面的存在本身是个分裂,是对立的。

正是因为内心追逐愉悦,才制造了愉悦的反面——麻烦和痛苦。

带来愉悦的和制造痛苦的,是一个东西——想法,若即若离。

问:那有没有可能,我既可以规避想法带来的痛苦,还能保留想法带来的愉悦,现在“冥想”成了“我”做到这件事情的一个方法和手段。

C:真正的冥想是看到这种场景的不可能性,去看清楚在内心世界里面,在你的人生里面,哪些是不可能的事情,想法制造了太多的可能。

问:在想法里什么都是可能的,因为一想,那个画面就出现了。

C:你看,很多广告,说一些废话什么——“一切皆有可能”,这都是扯淡。

在想法里面一切都有可能,但如果我们活在现实,去观察真正的冥想,就是去亲自发现什么不可能。

问:你的这种确信感是从哪里来的,为什么这么确信地说这是不可能的呢?

C:只要一个人亲自看到,这种确信感即刻产生。

放下任何的想法,清空任何的想法,清空任何的已知,在这一刻,带着一个初心,一颗未知的心,去亲自观察,你必然能够收获到这种确信感。





C:咱们所说的冥想,理解自性,理解人生,要看到一个人很难独善其身,看到这种独善其身的不可能性,也是冥想的一部分。

看到自觉觉TA的必要性、紧迫性,也是冥想的一部分。

就好像你要保证你的地里面,种出又大又甜的西瓜,你得保证周围的地都接受了同样一种花粉,因为蜜蜂或者风传粉的时候,它是没有选择的。

同样,人类也是如此,你不可能保证你自己完全清静,然后,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,你自己独善其身。

如果你不能影响到其他人,你就会被别人影响到,还是老问题嘛——

在这样一个充满影响的意识世界里面,非常的残酷。

问:这个话题之前也聊过,不自觉觉TA就是自扰扰TA。

C:对。





问:一个人和想法之间,最合适的关系是什么?

C:在生活中,平静快乐的生活,意味着想法不滞留、不停留,内心自己不断的清空想法。

这种状态,内心没有任何的执着,没有任何的寻求,也谈不上逃避了,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中,想法才会自然地适得其所。

有众多的社会构架、游戏,人可能得玩,因为生存的考虑,不得不玩。

倘若没有这个状态,人一旦玩游戏,就把游戏当真了,对吧?进入构架,去汲取那些地位所带来的优越感、愉悦。

问:面对那些能带来愉悦的想法的时候,也要保持一个非常高度的警觉,也不能完全陷入进去。

C:不能陷入进去。

一旦陷入进去,整个人生就迷失了,也忘了,平静快乐是人生的根本。

问:且不谈一段人生,比如说,有些人特别爱看的一个电影,或喜欢打游戏,若一个小时,没有觉察,沉浸进去,这一个小时之后,再看自己的状态,可能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。

C:已经混乱了。

所以说到这里,咱们再说冥想,真正的冥想,就是要看到人生的根本,不迷失,但一旦有愉悦,一旦内心开始追逐愉悦,人就迷失了。

若走不出来,内心就被想法越卷越深,问题也就越来越多。

所以,冥想就是在这一刻,在每一刻,不忘本,也就是意味着带着觉察,让内心始终能够看到人生的根本。

人生根本的意义,那就是平静、快乐、充满爱。

所以,只有这样,列位,无论你做什么,从事什么行业,做什么事情,内心才可以一直保持一个正直的状态,一个全然的状态,一个完整的状态。

问:好,这就是这次谈话的内容了,关于冥想、想法、痛苦和愉悦的关系。咱们下次再会。

C:下次再会。


(收听节目音频,亦可转至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—— 《空谈 · 想法的愉悦和痛苦 · 上》   《空谈 · 想法的愉悦和痛苦 · 下》



返回空谈目录



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洞悉中西方现实,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