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继续品读《道德经》的第十一章,音频和文稿如下——

audio-thumbnail
曼解道德经 · 第11章
0:00
/8:48

先来看一下原文——

三十辐共一毂(gǔ)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
埏埴(shān zhí)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
凿户牖(yǒu)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
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
解释几个地方:

① 辐: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。

② 毂:gǔ,是车轮中心的圆孔,即插轴的地方。

③ 埏植(shān zhí):埏,和;植,土,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。

⑤ 户牖(yǒu):门窗。


白话译文如下——

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,因为车毂是中空的,才有车的作用。

揉和陶土做成器皿,因为器皿是中空的,才有盛物的作用。

开凿门窗建造房屋,因为中间是空的,才有房屋的作用。

所以,“有”给人便利,“无”发挥了它的作用。

Cico,怎么看待这一章?


C:说实话,Cico本人没有完全理解这段话在说什么,似乎在劝说别人,「无」是多么有用,好像通过这样一个例子可以来展示什么是「无」,「无」才有作用。

这好像是用一种效用的观点来阐述「无」,但讲话者没有真的明白这些文字在指向什么,在说什么。

谈论有和无,通过这种方式来劝解别人,劝说别人清空,这个方式也很难管用;

但对于真正能够清空的人来说,这段文字却又不解,这段文字究竟有什么作用呢?

什么叫有?什么叫无?

这个东西存在,独立于我们的意识,那它是真正的有。

当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“锅”的时候,“锅”是否存在变成了问题。

因为这个“锅”本身也是我们意识的活动,一个东西里面中空的,我们把它叫做锅。


问:能否再解释一下「效用」?

C:效用本身对应着自我的活动,有目的、有好处,我才用;没有好处,我就不管它,这本身是一个我的活动。

那自然这样的一种描述,让Cico联想到可能这些话是用来劝说某些人,但这种劝说Cico觉得不足以达到理解的层次。

问:除了这些效用、动机的想法,这颗心为什么要清空呢?

C:很简单,对不对?各种的烦恼问题总是连续不断,困惑始终在,这些都是能感受到的。

各种的问题,全是来自于这个问题——内心很满,有各种的我的活动。

而不是告诉你「无我」有用,你可以赚大钱,这又变成了一个效用的角度。

真正的无我没有任何的效用,不追求任何的效用。

因为真正理解无我,可不能靠这4句话,所以这4句话,咱们也是当其无用之用。、


问:感觉这一章像是一段感慨,当内心感知到了虚无空寂的时候,人的精力、能量才能发挥出来。

当感知到这一点之后,再去看周围的事物,就把这种对内心的观察投射到了这些事物上去,比如说,看到车轮中间是空的,对上了。

C:但这依然是自我投射,这种描述本身反而带来了误解。

当一个人真正感受到空的力量,

是因为能量汇聚起来了,

这个内心也平静,也快乐,

没有冲突,没有问题。

但倘若此刻通过语言来抒发这种感觉的时候,那这个抒发者是不是再次出现了,这是不是变成了自我的表达?

按照这么理解的话,文字作者在这几行间又不小心把自我唤起了。

所以,在这样一个对内心的描述中,使用比喻、类比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事情。

这样的描述可能给某些人能够带来一定的启发,但从整体来看,这种描述「无」的方式,Cico认为很牵强,不可取。

毕竟,《道德经》也不是什么权威,很多时候它好像也在描述一些不应该去描述的画面。



问:好,那关于这一章咱们就说到这吧,这是「曼解道德经」来到第十一章,这是第一次对道德经里的这些话,也发现这里面隐藏的一些回路。

C:记得上一次已经出现苗头了。

问:对,之前第8章提到,「居善地;心善渊;与善仁;言善信;政善治;事善能;动善时」。

它描述的也是一个画面,但其实这样的画面,当内心是那种状态的时候,这些事情自然会发生;

当内心不是那个状态的时候,光是奔着这些画面去,还是画面。

C:甚至可以这么说,这些画面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误导。


问:还有之前说的功成身退,也有很强的画面感。

但无论《道德经》怎么说是一方面,最重要的是读者如何去合适的投射。

其实《道德经》最终折射出的是一个人对内心的理解;一个人内心是清晰的,ta能够超越语言去理解,没有困惑。

C:也可以大胆的批判。

读不是只读文字,而是要体会这些文字背后的用意是什么,是否真的合理、在理。

这需要一个人亲自去观察,来做出独立的评判。


问:好,那这就是《道德经》的第十一章,咱们下章再会。

C:咱们下章再会。


返回目录(曼解道德经)↗



‌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洞悉中西方现实,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