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一起来品读《道德经》的第五十七章,原文如下——

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

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: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;民多利器,国家滋昏;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。

故圣人云:"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民自富;我无欲,而民自朴。"

audio-thumbnail
曼解道德经 · 第57章 · 全
0:00
/22:01

audio-thumbnail
57-1 以无事取天下
0:00
/5:38

问:来看第一句,「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」,什么是正?

Cico:不邪叫正,这颗心不邪,那就是「正」。

邪意味着什么?各种的欲望、冲动、幻象,各种的套路,各种的思维倾向、各种的思维习惯,偏见、评判、衡量、贪婪、狡猾、虚假、虚荣等等等等。

这颗心能否不邪,意味着这颗心亲自看到什么叫「正」。


问:关于「正」,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五章说「清静为天下正」

C:没错,有这些欲望,有这些幻象,有这些贪婪,有这些小伎俩,这颗心整天在使劲,能清静吗?

所以,「清静」意味着不邪,不邪就是「正」。这颗心整天使邪,各种地使劲、衡量、比较、算计等等。所以这颗心总在想,岂能清静,但清静则为天下正。


问:下面这句「以奇用兵」,奇在字典里面它有奇异、罕见、不寻常的意思,也有出人意料的意思,成语「出奇制胜」。

C:「正」就是「奇」,正特别罕见,不是吗?「正」是真正地出乎意料,不是吗?所以,「以奇用兵」意味着兵用得「正」,它所传递的信息非常的微妙。


问:如果你这么解释的话,和老子前几章提到「兵」的观点,在内核上是完全一致的,是吧?

咱们来回顾一下,第三十章,「师之所处,荆棘生焉,大军之后,必有凶年。善有果而已,不敢以取强,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骄,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强。」

第三十一章,「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,胜而不美。」

C:所以这个「奇」不是在自我的世界里面,想要有新奇、新花样,那都是狡猾的展现,都是智巧的展现,而真正的「奇」是「正」。

而且这个「奇」效果”倍加“,加引号,因为自我看到这样一个「正」的东西,它没法去反对它,没法唤起更多的进攻欲、报复欲。

所以「正、奇」是一家,「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」一回事儿。


问:下面这句呢,「以无事取天下」。

C:刚才咱们说了嘛,这自我看到「正」,它没法报复,没法唤起更多的进攻欲、好斗性,最终是无事——清空、熄灭这个自我,啥事没有,否则都是事儿,事事不断,人生悲催,所以「以无事取天下」,意味着「正」,意味着「奇」,意味着这颗心无为,意味着善,以善取天下。



audio-thumbnail
57-2 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
0:00
/9:36

问:好,接着往下看,「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」我怎么知道是这样呢,因为「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」,忌讳就是禁忌、避讳的意思,而「弥贫」,有的版本写作「弥畔」,通叛变的叛。

如果说是「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」,就是说这天下忌讳特别多的时候,民众会越来越贫穷。

C:哎,这样解释就不合适了,前后两者不是一个因果关系,而是一个对比——不是说天下多忌讳了,天下忌讳越多,这个民越穷,我们就制造一个结论了,不是这样子的。

「天下」指的那些掌权的人,有权势的人,有「忌讳」意味着啥?恐惧、害怕,所以整这个不行、那个不行,但同时自己有各种的财产,高官厚禄,各种的荣华富贵。

放眼望去,另一面普遍的贫穷,啥也没有,这边富得流油,恐惧如此之多,整出各种的忌讳。

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叫「而民弥畔」,其实也是这样子,越是有限制,因为统治者的恐惧,制造各种的规定,各种的忌讳,必然会引起人的反抗。

因为这些忌讳来自于这些当权者自己的恐惧,自我投射,毫无根据,毫无理由,所以自然会带来扰动,带来反叛。哪个版本都可以。


问:好,往下看「民多利器,国家滋昏」,民众的利器越多,国家越是昏沉。

昏,目不明,有糊涂,困惑,混乱,神志不清的意思。

滋,滋长,也有更加的意思。

这个「利器」指的是什么?之前第三十六章也提过这两个字,「鱼不可脱于渊,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」,「利器」指向的是什么?

C:这两个「利器」其实字面意思都指向权谋、谋略,但是意思稍有不同。

在第三十六章的「利器」,指向的是这些能够「以无事取天下」的智谋、谋略,但这里的「民多利器」更多的指向智巧。

怎么讲呢?这个国家,也就是这些统治者充满了恐惧,制造各种的限制,各种的忌讳,这都是想法的游戏,自然会有各种的「伎巧」出现,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这么一弄,所有人都陷入到这样一个意识的活动里面来。

所以「民多利器,国家滋昏」是一起出现的,不要说谁引起了谁,就像前面那两句话一样,这是一个对立,也是个关联,也是在说,这都是一起出现的。


问:好,接着往下看,「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」,奇物,不同寻常的东西。

C:这个「奇」跟「以奇用兵」的「奇」就不一样了。

这个「奇」是意识活动中各种的新花样。在我们这个时代,各种的商品,各种所谓的服务,各种东西,各种奇葩,层出不穷,人一旦陷入到这样一个意识活动——而且不幸的是,绝大多数人都陷入到这样一个意识活动中——自然会去发展各种的伎巧,自然会产生各种奇葩的事物,简称「奇物」。


问:「奇物滋起」它有什么问题呢?现在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更是花样百出。

C:全是意识活动,全是这些噱头,意味着当人被这些奇物所困的时候,整天追逐这些奇物,比如说,购买各种的商品,这颗心就看不到这个世界实际上在发生什么。

你看,人类是多么容易陷入到这些意识活动中,各种的耍奸巨猾,各种的智巧,所以大脑变得非常的肤浅,一颗肤浅的大脑看不到背后在发生什么,整天追逐这些「奇物」,在追逐这些新奇的画面、东西、体验,都是在追逐刺激、找刺激,大脑变得非常的浅薄、肤浅。


问:是,接着往下看,「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」。

彰,明显,彰显。

这句话通常解释成,法令越是森严,盗贼越多。这个「彰」是什么意思?

C:「彰」就是展示、展现,全是意识活动,「滋」就是滋生、多的意思,所以还是想法那一套狡猾的东西,各种的为,各种的控制,各种的限制,各种的忌讳,但结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越这么弄,越是让大脑更加的狡猾,「盗贼多有」。

所以你看,都是人在意识活动中,一切是反着来——越那么整,问题越多。


问:所以第二小段这几句话,其实都是在描述人的意识活动的一些乱象,是吗?

C:在描述这个邪,看到邪,这颗心才能触碰什么叫正。

你看老子说,我怎么知道是这样子呢,因为我看到了邪;

正,你无法理解,但这颗心只要看到了邪,理解什么是邪,什么是不正,这颗心自然「正」。

问:用克里希那穆提的话说,看到失序,秩序自然地生发。

C:没错。



audio-thumbnail
57-3 我无为,而民自化
0:00
/4:29

问:好,接着往下看,「故圣人云:"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民自富;我无欲,而民自朴。"」

这段话和第三十七章有相似之处——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候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,镇之以无名之朴,夫将不欲。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。」

这两章都有几个关键词:无为,自化,静,正,欲,朴。


C:你看这里,老子用「圣人云」这样一个说法,旨在说明,假如圣人他是侯王,他是一个当政者,他会这么做。如果圣人能够当政,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政治构架,或者说不存在政治构架。

回到这几句话,我们得看到「我」和「民」是什么关系,「我」和「民」是一体的关系,这是区别于任何的政治构架。


问:就是说,这几句话把这两个主语摘掉之后,也不影响那个意思。

C:是。

问:「无为而自化;好静而自正;无事而自富;无欲而自朴」,

C:把人相都抹掉,放在一个人的身上,放在这颗心里面,完全地适用。

「无为」意味着「自化」,「自化」意味着整个身体的智能;「静」则「正」,静意味着清空,清空所有邪门的东西,清空所有的邪那叫正;

这颗心不找事儿,意味着没有自我的活动,这颗心自然是充盈,能量充沛,这个叫「富」。


问:未必是物质上的丰裕,而是说整个身心能量的充沛。

C:没错,这颗心没有欲望,不被自我劫持,必然是一个简单朴实的状态。

所以你看去理解这些话,必须理解自己,观察自己,不要简单套用在所谓的国家上。

问:未必非得是针对治理者说的,是吧?没错。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,匹夫就是天下,是吧?

C:对。

我们这样一个社会,这个世界、这个国家的发展已经远远脱离了真实的状态,所以这颗心往里走,亲自看到这颗心在发生什么,自然会理解这些话在讲什么。





问:好,最后再来回顾一下原文——

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

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: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(畔);民多利器,国家滋昏;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。

故圣人云:"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民自富;我无欲,而民自朴。"

好,以上是曼解道德经的第五十七章,咱们下章再会。



返回目录(曼解道德经)↗



‌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洞悉中西方现实,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