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我们来谈谈关注和觉察。

它们都是在语言之外的,当清空想法的时候,内心便恢复了自然秩序,这一切都会自然发生。

理解下面的文字,一定要超越语言,才能触碰真相。言语不是真相,真相不可言语。

内容如下——



清空内心,没有清空者


问:

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,冥想是彻底清空内心,只有身体机能静静地运转,没有任何控制。

同时在曼谛的冥想引导中,经常会提示,放松,身体自然会呼吸,关注身体的感觉。

但一说关注,好像就有个“我”在关注,这里有控制的元素吗?怎么理解这个关注?

C:

你看,文字的局限在这里展现得非常明显,文字总是能够展现出一种所谓的控制感。

“我”要去清空想法,“我”要不断地回到呼吸上来,这个“我”是什么?

这个需要每个人放掉任何的语言,去体会它。

我们大多数人在使用语言的时候,语言所唤起的自我是非常不经意的事情,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把语言跟自己等同起来了。

所以在使用语言的时候,这种自我的唤起,意味着在理解这些冥想引导的时候,在理解克的话的时候,非常容易产生自我投射。

当以自我投射的方式来理解这些内容的时候,控制就来了。

“哦,清空想法,我得清空想法”,结果那个“我”还在,“我”没有被清空,那清空啥呢?

“哦,我得回到呼吸上来”,这都是出于一种自我投射的理解。

当自我还在的时候,这种理解反而妨碍了一个人去冥想;

TA还活在自我所制造的那些幻象里面,意味着那种自我欺骗还在持续着。





问:

就是说当一个人内心自我的回路还在运转着,TA无论读到多么无我的文字,依然是透过自我的滤镜去理解。

C:

没错,包括克有大量的读者,其中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自我,去理解这些东西。

自我是个非常细微的东西,你看,在冥想的过程中,去感受它,去清空想法,这些必须是完全无我的举动。

但如果我们没法去觉察这些非常细微的自我元素,那冥想可能一开始就走偏了。

无论文字再怎么描述,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投射不息止,那再怎么说也没用。

但反过来,若一个人彻底把各种自我投射抛弃。清空想法,没有一个清空者,让内心所有想法都息止,包括那个“我”。

去感受呼吸,没有感受者;

去回到呼吸,没有回到者。

就是说整个的内心状态没有主语,充满了动作,但没有主语。





问:

这里可不可以换一种表达呢?不是你去空内心,而是内心本来就是空的。

C:

这种表述也非常的好,内心本来就是空的。

所谓去清空想法,不是去控制任何东西导致它消失,而是能够去观察所有想法的升起,而不陷入想法,然后才能看到想法自然的息止。

但凡有任何一点所谓的控制元素,也就那些自我的元素,想法就依然被唤起着、运行着,以某种方式。

所以,从这个角度看,刚才这种表述也非常好,但问题是对于刚刚入门的朋友们,能否有这样一个感知,来理解这句话。

这需要每个人都得下功夫去感悟、感触。

我们可以发明出无数漂亮的说法,但都需要每个人去观察内心,抓住本质,任何的说法都变得有意义。

所以你看,当我们去分享和交流这些冥想内容的时候,需要我们双方共同的调整。

我们在不断地换表述方式,你也要去感悟、感受、观察自己内心。

任何文字都不是真相,

但文字可以指向真相。

所以,文字永远不能变成你的权威,而是需要每个人向内观察,去感受到那个状态,非常细微的状态。

然后回过头来再看文字,“哦,我知道这文字说的什么了”,足矣。

换句话说,文字就像是路标,告诉你往哪走。你会发现,不同的表述都指着一个方向,但是还得靠你自己走过去。


全知全觉时,内心还有没有一个关注点?


问:

冥想是一种全知全觉的状态,或者说是全然关注,在这种状态里,有没有一个所谓的关注点呢?这和专心于某处,有什么不同?

C:

在说下面这段话之前,还是给大家一个提醒,现在用文字来描述这个状态,已经变得非常乏力。

每个人要切记,不要被文字带跑,结合自己的体会,来理解这个事情。

首先,关注是存在的。无论是在全然的关注,还是在专注里面,这个关注点——如果用文字来描述的话——是存在的。

但全然的关注和专注是两个非常不一样的状态。

全然的关注是无所不包的,完全接纳的;

而专注意味着排除、排外,要专心,要集中注意力,卯足了劲,要达成什么目标。


全然的关注,

意味着没有任何的排除,

没有任何的抵触、抵抗,

让整个身体全知全觉地去感受。

在这个状态里面,也有关注点。


比如说,当我全然关注的时候,

我在感受胸腔的起伏,

偶尔也能听到外面的鸟叫,

或汽车路过的声音,

看似我能够感受到、听到所有这一切,

实际上是我的关注点在自然快速的切换。


在这种切换里面,

没有任何的抵触,没有任何的排除排外,

这是我们所说的在全知全觉下的关注。

这种关注没有被扭曲,扭曲意味着排除排外,想要让大脑卯住一点,这意味着想法必然介入进来,通过想法的控制,让大脑去关注某一点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大脑就会遇到非常大的冲突,让整个心志扰乱,内心也不再平静,为各种的精神挑战埋下了伏笔。


所以你看,回到呼吸冥想里面——

吸气,感受空气进入鼻孔、胸腔;

呼气,感受空气离开胸腔、鼻孔,

在吸气和呼气交替的瞬间,留意一下短暂的停顿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当我们没有控制的时候,没有想法介入的时候,关注点在自然的切换——

吸气、转换、呼气、转换,

没有任何的控制,

没有任何的排除。

所以,当你走神的时候,没问题,回到呼吸上来就可以了,这意味着自然地切换。

走神就走神吧,再自然地切换回来,意味着这是一个完全接纳的环境。

只有在这样一种完全接纳的氛围下,关注点才可以自然的切换,无所不包。


问:

好,这就是关于关注和觉察的第二个问题,全然关注时,关注点的自然切换。

说到底,无需刻意做什么。

当内心空寂,彻底无为的时候,全然的觉察和合适的关注,自然会发生。

所以,领会道理后,忘掉这些文字,让内心恢复空寂。


(收听节目音频,亦可转至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 ——  《空谈 · 关注和觉察 · 1》     《空谈 ·  关注和觉察 · 2》



返回空谈目录



Cico,曼谛悟思创始人;洞悉中西方现实,涉猎数学、计算机、生物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、哲学和认知领域;以简单、质朴的中英文,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。看清即平静,看清即行动。